第Z08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2月04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默克尔成“施瓦本主妇”
刘洪

 □本报记者 刘洪

 

 在世界大舞台上,美国人以大手大脚著称,南欧人以懒散闲逸出名,而德国的象征,至少在现在,则似乎是“施瓦本主妇”——一个很节俭甚至有时有点悭吝的老大妈形象。在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望钱欲穿的“笨猪国家”、隔岸观火的英美媒体,私下里干脆就将这个绰号,送给了德国总理默克尔。

 对于这个称谓,至少在三年前,默克尔倒是愿意笑纳的。2008年12月,在德国东南部的施瓦本地区发表演讲时,谈到德国政府是否要追随美英向银行业伸出援手,颇不以为然的默克尔说:“当我们在斯图加特(属于施瓦本地区)时,应该问问施瓦本主妇?”

 那“施瓦本主妇”会怎么说?按照默克尔的说法:“她会给我们一个简短、正确的建议,那就是:‘从长期来说,你不能入不敷出。’我们不会参加这毫无意义的花费数十亿的活动”。

 默克尔甚至都没有说明这“毫无意义的数十亿”是美元还是欧元,或许也无所谓美元和欧元。因为当时正值金融危机的高危时期,雷曼兄弟垮台引发的金融海啸从纽约一直蔓延到伦敦、巴黎和法兰克福,美国、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被迫“救市”,帮助金融业渡过难关。

 但这种慷纳税人之慨的做法,也在各国引起强烈反对。因为这不仅有违市场经济原则、触发市场“道德风险”,更令民众的愤怒升级,引发后来的“占领华尔街”风潮。

 因此,在当时“救市”高潮期,默克尔是欧洲少数几个对金融业“绝情”的政治家之一。按照她在施瓦本的阐释,银行业的贪婪和冒险完全是咎由自取,政府应坚守底线,就像一个看门人一样,照顾好民众的饮食起居,而不应拿纳税人钱财去救助那些贪婪者。三年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时,德国依然态度强硬,拒绝无原则救助希腊等“笨猪”国家,其实正是这一主张的一贯体现。

 从默克尔口中,德国的“施瓦本主妇”是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的模范,因此可算是褒义词,或至少也是一个中性词,值得世界学习;但在一些西方批评者看来,“施瓦本主妇”可绝对算不上正面形象,她在勤俭的同时,太吝啬,太自私,往往让事件更加恶化。

 具体到这次欧债危机,寅吃卯粮的希腊、意大利等 “笨猪国家”相继沦陷,他们现在的最大救星,无疑是欧洲领头羊的德国。但对于这些欧洲小弟,德国在“恨铁不成钢”的同时,却对救援施加了严苛的条件,让这些小弟必须先勒紧裤腰带进行改革。正因为此,据说,在希腊,现在不少希腊人最痛恨的,就是有钱不救的德国人。

 于是,在这场危机中,直接将默克尔称为“施瓦本主妇”的报道不断见诸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就曾发表社论称:“德国应该停止扮演‘施瓦本主妇’的角色,当她所居住的村庄着火时,她却仍紧紧在乎自己的积蓄”——活脱脱将德国描绘成了一个守财奴的样子。

 西方人喜欢拿施瓦本说事,还有另外一层隐含意思,就是施瓦本总是一个被嘲讽的对象。这在许多西方文学作品中都有表述。比如,在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中,“七个施瓦本人”故事就淋漓尽致地嘲讽了施瓦本人的自作聪明和愚蠢笨拙。因此,将德国总理称作“施瓦本人”,西方人更有一种习惯性地对德国人的嘲弄。

 文学中的“施瓦本人”不受待见,但现实中的“施瓦本主妇”真的就是负面形象吗?对于西方邻居的嘲讽,除了德国人感到不满,一位曾在施瓦本地区工作过的英国人安德鲁·吉姆森(Andrew Gimson)也致信《金融时报》说,其实欧洲人不应该只是嘲讽,而更应该多听听施瓦本主妇的看法。

 按照他的说法,当初欧元成立完全是一个政治决定,施瓦本民众其实非常不乐意放弃德国马克,因为他们知道“与意大利组成货币联盟,最后必然会流下眼泪”,如果施瓦本民众的建议得到尊重,“欧洲可能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多困难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