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1年11月10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行:将有针对性地完善
数字人民币设计和使用
● 本报记者 彭扬

  ● 本报记者 彭扬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出席芬兰央行新兴经济体研究院成立30周年纪念活动时透露,截至今年10月8日,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超过350万个,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23亿个,交易金额约560亿元。数字人民币设计和用途主要是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下一步将根据试点情况,有针对性地完善数字人民币的设计和使用。

  “央行数字货币使得央行可以在数字经济时代继续为公众提供可信、安全的支付手段,在提升支付效率的同时维护支付体系稳定。”易纲说,目前,11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开展了央行数字货币相关工作。对中国而言,研发数字人民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要,提升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货币和支付体系运行效率。

  易纲说,央行数字货币对于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数字货币的设计。如果更类似现金,则影响相对有限。但若具有存款等金融资产的属性,则可能引发存款替代,导致金融中介规模收缩并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鉴于此,人民银行妥善研发设计方案,有效降低负面影响。首先,坚持数字人民币的M0定位,不计付利息,降低与银行存款的竞争。其次,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实施中心化管理,保证对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作为中介,为公众进行数字人民币兑换并提供支付服务。再次,设置了钱包余额上限、交易金额上限等制度摩擦,尽可能降低挤兑风险。同时,在试点过程中,对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也是重要测试内容。

  针对社会比较关注的隐私保护问题,易纲介绍,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数字人民币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