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思美国金融危机
□齐晓飞

  □齐晓飞 

  

  《灭火》一书由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和亨利·保尔森共同推出。危机是如何开始的?又是如何蔓延的?决策层是如何努力应对危机的?均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十年有余,但危机中所折射的金融监管、金融系统脆弱性及金融创新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于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危机的亲历者和当时白宫救市的“铁三角”,他们为读者详细还原并呈现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危机爆发以及政府救助手段和应对措施,其中对于如何预防和应对下一次危机的思考值得关注。

  历史本身不会重演,但是对历史的回溯能够探寻事实的真相。信贷繁荣为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典型的金融恐慌甚至蔓延全球,对世界经济金融体系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破坏力堪比大萧条时期。美国当时总体经济发展的放缓,金融监管的缺位,加之次级抵押贷款和自动信用评分等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愈发明显,对这场危机的产生和潜在风险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预见,而危机所导致的风险传递,使美国国内信贷市场的流动性急剧收缩,实体经济的增长也严重受阻。

  为了稳定物价和就业,美联储除了动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外,还开发了很多流动性创新工具,并采取收归国有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应对这场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救助来自于政府干预,美国决策层的救市政策确实也发挥了很大作用,遏制了金融危机蔓延的态势,使美国经济从大衰退能够持续运转。从危机后的恢复情况看,美国是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但却比欧元区国家、日本及许多新兴经济体更早地走上了复苏之路。

  历史所记载和蕴含的因果,能够总结出丰厚的经验和教训,更在于能为未来提供借鉴。通过对金融危机及其深刻影响的披露,不仅使美国对金融政策进行了考量,更使其对自身防御体系完善和如何应对下一轮危机进行了反思。美国金融危机所透出的对某些领域的监管空白,是导致风险传递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后危机时代,美国开始进行监管机制的改革,偏向更为完善的规则制定和更加严格的监管,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不仅增加了美联储的监管权,建立了新的消费者保护机制,设立“抵押贷款创设委员会”等,而且在新的资本、杠杆、流动性和保证金规定方面加强了保障以预防危机的产生。但是金融危机作为人类情感和认知的产物,加之金融本身的脆弱性,以及金融创新与监管无法完全同步的可能性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危机永远无法完全避免。所能做的,便是提前做好应对的防范措施,在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时能够具有快速反应的应变能力。

  同样,也能从中发现对中国金融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一些有益启示。美国金融危机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政府及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通过宏观调控和扩大国内需求等一系列政策,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经济运行环境面临着新变化和新挑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的金融体制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此外,金融科技的冲击所带来的跨界融合,客户需求使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产品日益复杂化,也给金融创新监管提出了更多挑战,诸此种种,在加强金融系统稳定性、优化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关系、抵御风险等方面,“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完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当前正值中国新一轮金融开放时期,如何不断优化金融结构、强化金融监管,汲取开放的红利,又能有效地预防系统性风险,从而推动中国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的真正落地,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与认知,向读者推介这本著作,希冀能够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危机方面,提供一些借鉴,也希望能够在中国推动金融开放和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