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
□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傅子恒

  □华鑫证券私募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 傅子恒 

  

  经济学的科学性问题,是《经济学的真理》贯穿全书的一个核心议题。除直接讨论的篇章外,作者弗兰克·奈特还在论证经济学与伦理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乃至于力学等学科的关系时,或直接或隐含地涉及到这一议题。 

  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这一讨论由来已久。实际上,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致力于“经世济时”的追求时,即希望无限接近现实并为实践所用,一直在热切地寻求自身的科学性。就本源来说,经济学是探索与反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规律的一种理论,而反映客观世界规律,正是科学的本质,这使得经济学天然就具有科学的成分。但是就研究目标来看,经济学是反映与揭示人类经济活动的一种理论,而人类是有意识的生物,加进主观意识活动的人类行为,使经济学研究脱离了纯粹的客观世界。意识映射进物质世界带来的复杂结果,常常会消弭经济学的科学性。从研究方法看,经济学对数学尤其是统计学的运用是与生俱来的,在古典经济学著作中,魁奈的《经济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威廉·配第的《税赋论》,都涉及到许多的数学运用,至弗兰克·奈特开始涉足经济学研究的20世纪初叶,作为一种手段与方法的“计量经济学”也开始成熟,增添了经济学技术的科学性。

  对经济学“科学性”的争论有许多著名的论断,这种争论自经济学诞生一直延续到奈特身后,及至今天,这反映出建立在人类复杂行为基础之上的经济学的复杂性。

  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著名人物是与奈特同时代的莱昂内尔·罗宾斯,其在《论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一书中,给出了广被接受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各种目的与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其后经济史学者罗伯特·埃克伦德与罗伯特·赫伯特在其经济学方法史著作中更是提出,“就像物理学或气象学一样,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因为它包含一套具有连贯规律性的分析原理。”反对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最著名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和冈纳·缪尔达尔,作为实用主义经济学派创始人的凡勃伦在他的一篇论文《经济学为什么不是一门演进的科学》中认为,相对于现代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生物学的进步,经济学不能以现代科学的资格处理它的议题,而无助地落后于时代,这使得它与“现代进化的科学”还相去甚远;缪尔达尔则以与他观点截然相反但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耶克的例子进行说明:在相同研究领域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观点、结论,却都能够获得认可,这一本身似是对经济学科学性的一种讽刺。

  奈特对这一问题的心理是矛盾的。一方面,奈特对经济学研究对象方面的局限性充满怀疑,在他的思考中,经济学与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社会学、哲学相交织,人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常常使得经济学研究苍白无力;但他同时也认为经济学力图认识世界、把握规律,并希望发挥主观能动力去改造世界是值得肯定的,尤其对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科学性予以肯定。

  但是尽管有以上的局限,基于对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形式、方法上区分,奈特仍然认为,经济学仍可以算得上是一门科学。其理由在于,在许多方面,由准确的前提和严格的结论限定,经济学研究所得出的定律,比如效用递减规律和报酬递减规律等,其与数学定律或是机械学定律是一样的,具有普遍性。“经济行为的内容不存在普遍规律,但经济行为的形式存在着普遍规律。经济学是针对所有理性行为进行抽象化的基本原理,是理性行为组织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同时,长期而言,经济活动是采用既定资源通过既定过程生产“财富”,而生产财富所需要的可用资源、已知生产过程和使用该财富的时间地点等都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使用生产要素和工艺,生产和消费的一般规律都是存在的,这些都支持经济学足以成为一门科学。

  奈特认为,经济学的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指导或启发社会行动,本质为经济关系制定“游戏规则”,体现出经世济时的特征。而经济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价值的描述和“见解”,解释性的经济学范围触及全部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因为涉及到建立在兴趣、动机、偏好及人性与历史、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类心理行为,经济学问题只能“有限地以实证科学的形式”得到结论,但是研究客观物质世界及这些动机、心理行为的手段与方法,却可以以实证科学的方式大量存在,这是经济学扩展其科学性的空间所在。

  奈特对经济学真理与科学性的思考闪耀着的智慧光芒,给后人以丰富的启迪。启迪之一是,经济学不能过度自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融合,同时“承认人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人与物质的关系”,顾及习俗、历史、制度等社会基本要素,才能真正做好研究,让经济学发挥应有价值。在经济预测方面,奈特认为“在有限范围内,训练有素的判断力和人类天生的洞察力,似乎比任何可发现的规律都更能有效地预测未来”,启示我们在试图进行经济预测时,更应当融进人的行为、心理与历史、制度等因素。在现实世界,尤其在更多混合了人的复杂心理行为活动的金融市场投资方面,这些洞见值得被一直铭记,时时温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