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投资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股市是只不死鸟
□金学伟

  □金学伟 

  

  证券之死,指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股的一段表现,尤其是1978到1980的三年间,道指在最高911点、最低736点之间,上下20%的空间里整整运行了30多个月。其后虽然冲高到1021点,但又回到了770点。真正摆脱盘局,走出证券之死困境,让股市又恢复活力,恢复它对投资人,对一般民众吸引力的,已是1983年后的事了。

  在那以后,美股又经历了2次大熊。一次是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但总体上,这30多年里是牛长熊短。2次回调,一次从最高到最低31个月,一次是17个月,标普500累计升幅超过28倍,年均复利10.1%。

  引起如此巨大反差的关键因素还在产业结构的变化。简单地说,就是去工业化、去低端化,轻量化、高度化与全球化,由此带来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发展对投资的依赖性降低。一方面是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一方面则是有更多的溢出资金来支持股市。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着牛市,是上市公司大量的回购,更是反映了资金的溢出效应。

  就A股来说,自2007年10月上证指数6124点到今年,已近12年。这12年经历了2个阶段。前6年是6124点到1849点,经历了2波下跌,一波是6124点到1664点,一波是3478点到1849点,年K线上是2阳4阴,表现为阴长阳短,阴多阳少。而后6年则相反,4条阳线,2条阴线,阳多阴少,阳长阴短。

  这样的K线组合变化,可以给我们第一个感觉:虽然大市整体仍弱,但已有变强迹象。如果说,它还没有进入像1982年中的美股那样的阶段,至少,它已进入了像1980年时的那一段。

  即使从短期来看,这种变强的苗头也非常明显。从3587点到2440点,历时近1年;但2440点,仅3个月就修正了其中的约74%。随后,从2440点到3288点,涨848点,回到2822点后,回吐了0.55倍后,又出现了反弹。同期国证A指的回调比例更小,为0.533倍。

  摆荡幅度,常常是我们考量市势强弱的一个参考指标,其中0.5倍是一个最重要的参考值:回调比例明显小于0.5,基本上就是个强市;回调比例明显大于0.5,则是个弱市。一般在0.4到0.6倍之间,可定义为一种平衡市格局。

  涨,回拉0.74倍;跌,回调0.55倍。虽然市场仍一惊一乍,对同一事件的好解读坏解读满天飞,但用真金白银表现出来的实际行动则透露出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思涨不思跌。

  再回到前面去,上证指数3288点、国证A指4781点下跌,市场普遍的定论是一个“岛型反转”的头部。这其实是一种不求甚解结果。任何形态,它的成立都离不开某些特定的细节,没有相应的细节,这个形态就无法成立。岛型反转的最不可缺少的细节是:上去和下来的2个跳空缺口都在同一水平线上,使缺口之上的一组K线整体脱离,飘浮在空中。但这个伪岛型反转的后一个向下的跳空缺口却远远地低于前面向上的跳空缺口,使其不能整体脱离。

  本周,这个向下的跳空缺口,国证A指已全部封闭,上证指数只差2点,基本上也已封闭。

  反过来,今年2月25日的上涨缺口,无论国证A指还是上证指数,都没有被封闭。用缺口原理来衡量,也可以看到市势强与弱的变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当前的市场其实是最考验人的耐力和定力的。买了股票,需要有耐力和定力。持币观望,同样需要有耐力和定力。最忌讳的是一惊一乍,买了怕跌,稍有风吹草动就割。卖了心又痒,又去追高。来回折腾,折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本金,更是一种精气神,一种自信。和前者相比,后者更为重要。

  去年底,我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跟大家讲股市和经济大周期,对2019年的定义是“又一个见底年份”。从开年到现在的走势上看,这一判断似乎正在得到点点滴滴的验证。

  日本人对股市有一个称呼——股市是只不死鸟。A股市场30年,经历了5轮50%以上跌幅的熊市,跌幅最大的是1558点到325点,跌80%;最小的是1952点到512点,跌51.3%。每一轮调整都让我们以为股市再也不会好了,但每一次都从悲剧演化为喜剧。目前在进行的是第6轮熊市,最大跌幅约53%。之所以给我们的感觉特别惨烈,一是出现了叠加效应——跌势接着跌势,自6124点后上证指数没有创过新高;二是很多个股和分类指数的跌幅特别巨大。而这跟宏观经济周期有关,也跟当前股市的上市结构有关。

  宏观经济周期就是个时间问题、周期问题,它不会改变股市的本质。真正重要的倒是由经济周期和上升结构缺陷带来的个股风险,这才是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