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观点与观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逆周期政策仍需进一步发力

  目前,逆周期的宏观政策应避免受供给冲击的影响,同时避免以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防范系统性风险。应该认识到,当前国内经济企稳尚不稳固,内需尚不够强劲,企业家对于经济前景、投资回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信心仍然不足,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还有待加强。外部环境虽有望在一定程度得到改善,但外需下滑趋势难改,稳定经济与就业形势仍需要逆周期政策进一步发力。

  逆周期宏观政策,不仅仅在于宽松货币信贷,采取加力提效的积极财政,更应明确以稳预期、降成本为目的,帮助实体企业渡过难关。应切实加大减税降费落实力度,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妥善处理短期供给冲击、资产价格正常估值修复的扰动,避免过度敏感,更不能寄望于紧缩政策以在短期内实现剧烈去杠杆。

  杠杆本身并无过错,而只因债务的不合理过度集中,期限和风险错配,以及短期内杠杆率的大幅上升,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科学可行的去杠杆不应该通过短期紧缩政策加以实现,那会进一步加剧实体信用危机,对经济增长形成过度冲击;而应该通过深化改革,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优化债务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

  应坚定将年度货币政策锚定引导降低名义利率的政策目标,以稳定经济产出,促进经济温和增长与充分就业。择机实施降准降息政策,缓解企业还本付息压力,提振经济信心,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如果因为经济短期表现尚可、供给冲击扰动、过度担忧资产价格上涨而将货币政策人为地以季度为单位进行松紧往复调整,则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货币市场流动性大幅扰动,进而导致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剧烈波动,无风险利率(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那么央行此前意图引导货币政策实践支持实体经济的努力就将被抵消。从稳定并引导无风险利率下行的角度,货币政策、货币市场短期流动性不便大幅收紧。

  在坚定实施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同时,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市场化的要素资源配置体系,提高要素资源供给效率,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增长潜力的进一步激发。必须坚定决心改革金融资源供给模式,建立以法制与信用为基础、现代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核心的金融资源配置体系,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以利率为基础价格的金融要素资源配置必须尽快市场化。双轨制定价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国企与民企、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体量、信用风险上的差异,而实际上背后是二元产权结构内生出来的必然结果。因此,要解决金融要素资源价格双轨制的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国企管理机制的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和法律保障,以及市场化的交易制度。

  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的并轨,首先需要确定市场化的货币市场短期利率锚,如果货币政策与货币市场流动性供给不能维持稳定、可预期,则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势必大幅波动,那么利率并轨也就失去了最佳参照系。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势必带来信贷利率上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升高的短期冲击,那么此时更需要央行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践稳定并引导降低货币市场短期利率,从而才能真正达成通过改革优化金融资源供给、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的目的。

  金融资源的供给主体——金融机构必须市场化。在促进金融机构充分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政府监管部门要力争营造对一切主体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制度体系。金融服务业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开放促竞争、促改革。

  大力推进法制化建设进程,强化依法统一监管、科学监管与有效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应当注意到,我国已经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双支柱的金融管理框架,不应再用传统思维,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资产价格泡沫膨胀风险。科学管理房地产市场、证券金融市场都不必然要求紧缩的货币政策,而应该把防风险的主要责任交给宏观审慎监管体系,解放货币政策的空间。立足于法制化的统一、科学与有效的市场监管体制,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严肃市场风纪。对于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破坏交易秩序的行为应依法惩治。对于合法合规的充分交易、市场合理充分的资产流动性则必须予以保护。

  总而言之,当前宏观政策的实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导向,有统筹兼顾的大局观,坚持以稳预期、降成本为核心目标的逆周期调节政策,稳定预期、稳定就业,促进经济与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同时,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金融体制改革,解决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方面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高效配置,从而激发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稳增长、稳就业与促改革、调结构不应非此即彼地对立,而可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制度和法律基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