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9年03月30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科技”新理解
□常龙川
书名:《老科技的全球史》
作者:【英】大卫·艾杰顿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书名:《老科技的全球史》

  作者:【英】大卫·艾杰顿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常龙川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艾杰顿曾在帝国理工学院创办科学技术与医学史中心,《老科技的全球史》是他的代表作。本书挑战了人们对于新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主流观念,指出新科技的效益通常会在研发、应用初期之后,经过较为长期的沉淀、改进之后,新科技变成了“老科技”,才能得到充分展现。而“老科技”也并非经济学家所说的封闭停滞,而是处于一个更为持续的微创新进程。

  大卫·艾杰顿所说的“老科技”也可以叫做“使用中的科技”。这本书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使用中的科技”的重要性,“老科技”胜过尚停留于概念、商业应用初期的新科技。

  之所以强调“老科技”(使用中的科技)的重要性,是因为“老科技”的应用效率、推广水平更能够决定民生福祉。相比之下,最近几十年来的新科技革命使得很多人将科技发明、新科技成果等同于科技,轻视“老科技”,甚至狭隘地认为创业型大学、创新型大学才能带来发展。作者反驳指出,一方面,科学与科技,科技与发明其实是不同概念。无论是物理学、生物科学、化学、医学等领域,应用发明即常说的创新成果,往往都只涉及这些学科的一小部分研究。应用发明必须建立在所属学科甚至多个学科前沿研究的基石之上,如果只希望获得前者,减少对后者的支持,那无异于建造空中楼阁。

  另一方面,创业型、创新型大学确实有助于带动科研创新,但这些院校的成就往往得益于与企业的合作,比如一战之前德国高校之所以在许多科学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就是因为与德国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不仅如此,大部分的发明,都出现在距离学院很远的地方,如工业企业的设计中心与工坊、实验室与个人发明者等。

  本书指出,诸多商业史作品不恰当地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计算机、互联网创新浪潮,归结为“个人发明家+车库”的个人英雄主义式创新,并夸大其作用。本书作者认为,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与集成电路的发展,有部分确实是小型创业公司的成果,但发展到后来,在信息科技领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公司,无论是IBM、西门子还是微软、英特尔,其实是古老的公司和数十年前成立的新兴企业的混合体。这些企业的资金支出中,“开发”经费远远高于“研究”经费。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重新构建对于科技的理解。首先要区分创新和使用。如果科技仅仅以新成果为中心,公共资源、商业资本都围绕其进行投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较为严重的浪费。事实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曾长期将主要资源投向尖端科技,却忽视了“使用中的科技”,所以民生领域的供给水平相当糟糕。反过来,如果能做到以“使用中的科技”为中心,促使其更好地提升效率,节能减排,挖掘资源、能源、物品的使用效率,也有助于发展节约型经济,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创新,为了争取资源支持,也将从资源过度集中的浪费、冗余式试错,转向更为集约式的校验应用。而且,在此过程中,一些科技创新隐藏的漏洞、副产品,在校验应用过程中得以显现,也不至于因此造成更为严重的社会后果。

  事实上,依照本书作者的观点,近年来兴起的共享经济潮流中,广受欢迎的共享单车,其实就是“老科技”重新被接纳的典型例证。无论是燃油汽车,还是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在日趋拥堵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都显得不无尴尬。自行车的复兴,减少了能源消耗,还能帮助骑行者进行身体锻炼,缩短了中短通勤路程的时间。相似的现象是,近年来,机械钟表在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销量开始稳步提升;而黑胶唱片也从20世纪晚期的无人问津,变成了而今的社会时尚。

  要衡量“老科技”与新科技的优劣,还有一个经常受到忽视的要素,那就是保养成本。经济与生产的统计数据常常忽略科技产品的保养成本,但必须意识到,无论是住宅、飞机,还是日常物件,保养成本累积之和,往往大于购置成本。经济史上,其实有许多因缺乏保养成本,或根本不重视保养所导致的生产设备、用品闲置浪费的现象。书中指出,保养成本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老科技”、新科技的推广范围,也可以帮助我们衡量技术、装备、用品的使用效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