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联合报道
年底考核压力下,银行腾挪不良资产“假出表”的方式花样翻新。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业内获悉,部分机构以货基等标准化资产掩护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瞄准需求玩起偷梁换柱并将之作为主营业务。业内人士表示,腾挪不良资产假出表触及监管红线,目前监管加码,机构切不可饮鸩止渴。
偷梁换柱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通常是指:银行通过违规转让实现不良资产出表,实际上不良资产风险仍由银行承担。
年终考核压力下,银行不良资产假出表的模式翻新。部分机构用标准化资产打掩护,偷梁换柱帮助银行假出表。
某机构人士赵明(化名)介绍,其所在机构“研发”了一项帮助银行不良资产出表的业务,即通过公司的子公司设立一个一对一的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资金投资该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再投资货币基金。看起来理财资金是投向了货币基金。但这只是表面的掩护。此后,资产管理计划赎回货币基金,再投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地方AMC)的不良债权。而银行提前已经跟地方AMC沟通,将自己的不良债权卖给地方AMC。这个时候银行相当于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再将自己的不良债权买回来,从而将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表内腾挪到表外,实现不良资产出表。
赵明介绍,这种业务的交易模式还有一些“变种”,但主要的逻辑类似,都是通过标准化投资打掩护实现不良资产假出表,具体用什么掩护要看银行的合规要求。如果利率债更容易在作为交易对手方的银行通过合规要求,他就选择用利率债打掩护。
据了解,赵明所在的部门今年已通过这种业务模式帮助数十亿不良贷款出表。其收取资产管理计划规模0.2%-0.25%的通道费,算下来几十亿的不良贷款就是几百万的收入。他表示,合作的银行包括个别城商行。
“假出表”模式
据了解业内存在多种不良资产“假出表”模式。
一位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向记者表示,此前部分银行通过与地方AMC签订代持协议的方式来腾挪出表。“银行明面上将不良资产卖给地方AMC,暗地再与之签订抽屉协议把它买回来。”他表示,暗面签署的抽屉协议本身违规,发生纠纷说不清,银行和地方AMC对这种模式都有顾虑。部分银行在尝试新的腾挪方法。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由于不良率太高,部分小型银行,发动自家员工来解决问题。西部某农信社通过发放贷款给自己员工,让自己员工拿到钱之后购买自家的不良资产债权,从而将不良资产转移到自家员工手里,实现“假出表”。“有的银行在给企业发放贷款时,会要求企业购买一部分不良债权。”一位不良资产从业人士表示,部分银行通过捆绑销售的方式实现“假出表”。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花样实际是业内一直存在的两种“假出表”的变种。据媒体报道,市面常见两种“假出表”模式,前面农商行金融市场部人士介绍的为模式之一,而此前借道各种资管计划实现“假出表”的模式为模式之二。赵明所在公司“研发”的模式为模式二的变种。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银行法律师刘立忠介绍,不良率上升,银行的拨备覆盖率等监管指标均会直接受影响。如果不良率升高到一定的程度,按照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增加拨备计提。而增加拨备计提之后,银行利润率会降低。如果银行不增加拨备计提,任由拨备覆盖率、不良率不达标,银行及相关高管将会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约谈,甚至降低监管评级。降低监管评级后,银行的许多业务将受限不能开展。同时,不良率上升会影响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等其他核心监管指标。如果后两者降低到一定的程度,(下转A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