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制造业转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8年07月26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重承压下酝酿转型

  成本重压下,制造类企业如何应对?

  “智能电饭煲、智能马桶盖都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产品。以往电饭煲不过三四百元,现在数千元的智能电饭煲并不愁销路,这显示出科技创新对产品附加值的巨大提升作用。”一家轻工行业上市公司的负责人说,只有产品附加值高,才能抵御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形成的压力。

  数据显示,2017年白电企业巨头美的、海尔和格力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均超过50亿元,注重研发,注重创新,这些投入为企业带来了市场正向反馈。

  “公司正在从传统的出入口通道管理设备供应商,向智能制造、大数据管理及应用迈进,上游原料的涨价对公司的影响可以忽略。”捷顺科技董秘王恒波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作为一家出入口交通领域的龙头公司,近几年来,公司设备制造板块所需的电子元器件和金属配件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很明显,但随着向智能制造和软件管理服务等领域转型,公司的营收结构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新变化。

  与上述企业的积极转型异曲同工,从事童装产品制造销售的安奈儿则从品牌、研发和渠道三方面综合发力抵御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安奈儿相关负责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为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从三方面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持续加强品牌运营能力,提高产品品牌溢价;二是加大产品研发力度,通过对版型和面料的研究,提升产品品质;三是积极调整线下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实现效益、效率最大化。

  此外,北京正略钧策认为,企业应从以交易为基础的战术采购管理转向以流程为导向的战略供应管理,建立有效的企业供应体系。依据行业特点、企业自身情况确定自身采购战略,并围绕战略的关键控制要素,设计标准透明高效的采购流程,从而有效应对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

  除了企业自身努力转型外,业内人士指出,在此轮原材料“涨价潮”中,继续加强对制造业的产业扶植、帮助实体企业“减负”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通过税改、补贴、金融扶持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企业降成本力度;另一方面,增强大宗商品供应能力,争取掌握全球定价主动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