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机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09月13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成本投入难抵实际产出 券商新三板投研缺口大

 近年来,新三板市场快速发展,挂牌企业数量与日俱增,不少寻求潜在投资标的的机构和投资人也将眼光从A股市场转移到新三板市场之上。尽管各方对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给予了较高的期待,但其投研市场的现状却难言乐观,目前投研服务的严重滞后已然无法匹配规模和容量日渐庞大的新三板市场。

 民生证券新三板研究中心进行的新三板生态圈调查问卷显示,新三板卖方研究存在覆盖率太低、主动性不强、满意度不高的特点。在495家调查样本中,高达97%的企业渴望券商提供多形式的研究服务,但仅有不到17%的企业获得了券商研究机构的主动联系。从研报数量来看,2016年年初以来至8月,A股研报有4000份以上,而新三板研报还不到1000份。

 业内人士认为,新三板市场的参与主体与主板差异较大,如果套用A股原有的卖方研究思维体系,则无法真正建立挂牌企业完整的估值体系。民生证券管清友认为,目前新三板研究的核心问题在于缺乏成熟的盈利模式。“一方面新三板投资者以私募基金为主,公募投入占比不到6%,难以建立类似A股的分仓佣金模式,而私募给卖方研究付费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和A股相比,新三板还是一个年轻的市场,交易十分不活跃。”

 在管清友看来,新三板业务模式流程链条相对较长,参与机构较多,且各参与力量较薄弱,导致资源相对分散化,每个连接点的研究并不畅通。“目前新三板研究收入难以覆盖成本,如果按照A股的分仓佣金模式来计算,去年上半年新三板全市场分仓佣金也只有626万元,养活一家研究机构都难。”他说。

 据某综合型券商场外业务部相关负责人反映,目前证券公司内部对做市企业配备的研究员本身就处于极度稀缺的状态,不少研究员的思维模式也是从A股研究转移过来,对新三板市场的调研并不充分、专业能力不够,人力和物力方面出现了投入不足的情况。加上新三板公司数量繁杂、业绩波动较大、部分业务模式尚未定型,不少研究机构难以参照A股研究体系根据细分行业为投资者筛选对应标的。

 “现在新三板企业基数庞大,需要一定的投研团队实力相匹配,来配合新三板的投行业务。从目前的情况看,机构自身研究能力不足,新三板业务部门和投研部门之间存在隔离墙的问题,在内部架构体系下,很难从研究所向业务部门输送人才和投研资源。如果需要打通这种连接,既需要公司从总部的层面进行内部协同,补充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同时也需要新三板业务方面有一定的利润驱动,来促成这种资源的倾斜。”上述场外业务负责人表示。

 此外,新三板投研缺口的出现,和券商机构缺乏内部的激励机制也有一定关系。据广恒恒生证券研究所总经理袁季分析,由于新三板市场整体的波动较大,不少券商研究机构对市场的发展并不是非常看好,并不愿意过多参与。袁季认为,由于商业模式的确立尚需时间,在评估投入和产出时,不少机构因为性价比不高、收费不多、利润较少等原因,对新三板投研采取相对保守和谨慎的态度,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