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12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衰退型宽松持续
资金不紧 降准不急
□本报记者 张勤峰

 □本报记者 张勤峰

 

 11日,货币市场流动性供求平衡,主要期限资金利率稳中有降。尽管近一段时间,外汇市场波动加大,资金流出现象再度凸显,外汇占款连续减少,但似乎未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造成实质影响,资金面持续保持平稳偏松态势。

 据市场人士分析,资金脱实向虚以及年底财政存款集中投放,部分削弱了资金外流对本币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考虑到流动性波动性下降、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金融机构热衷扩规模加杠杆,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继续放松的意愿和力度。不过,汇率波动的影响在持续并不断积累,仍然构成流动性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必要时仍需给予对冲,货币政策仍将边际上维持偏松倾向。

 资金利率稳中有降

 11日,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稳中有降。早间公布的Shibor利率各期限整体小幅走低,其中隔夜Shibor利率报1.95%,跌0.7bp,3个月Shibor利率报3.06%,跌0.85bp。质押式回购市场上(存款类机构行情),隔夜回购加权平均利率微跌约1bp至1.93%,7天回购利率加权值则持稳在2.30%水平,稍长期限的14天利率下跌约11bp至2.71%,21天品种持稳于2.99%,3个月回购利率小降至3.01%。

 交易员称,昨日流动性虽不复前两日的泛滥,机构融出有所收敛,但融入基本能得到满足,流动性供求均衡,资金面整体仍平稳偏松。

 资金淤积金融体系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宽松已成为资金面的常态,虽然在个别时点上,资金面也曾出现波动加大的情况,但都很快恢复宽松。

 最近的一次波动,发生在跨年时点上。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一向波澜不惊的资金面骤然收紧,让一些机构措手不及,跨年后,年终结算、考核影响解除,资金面仍紧势不改,直到央行加码公开市场资金净投放,货币市场旋即恢复宽松。

 虽然央行及时干预,平抑了短期货币市场波动,但近期资金面能够迅速回暖,本身也展现了流动性抗波动能力上升的事实。实际上,放在年底及资金外流的大背景下,去年底的货币市场流动性状况是明显好于预期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宽松。

 年底的11、12月份,往往是一年中流动性相对紧张的时节,但是从7天回购利率月均值上看,2015年11月、12月分别为2.36%、2.45%,相比之前的几个月基本没有变化。而除了年底考核等因素,近一段时间外汇市场波动加大、资金外流现象再度凸显,使得年底流动性面临多重不利的影响。

 央行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2月末官方外汇储备为3.33万亿美元,较2015年11月末减少了1079亿美元,月度减少额度刷新历史纪录;2015年全年12个月中有10个月份的外汇储备出现了减少。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外汇储备减少,与资金持续外流有关,并且从数据变化上看,随着近段时间外汇市场波动加大,资金外流现象在加重。基于外汇储备变化,业内预测去年底新增外汇占款情况不乐观,外汇占款余额很可能继续下降。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15年11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减少2213亿元人民币。机构预测,2015年12月的降幅可能只多不少。

 在年底传统资金紧张时点上,加之人民币贬值提速、资金大幅流出,资金面仍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维持稳定和宽裕,的确有些出人意料。有机构进一步指出,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8·11”贬值以后,尽管2015年三季度超储率仅有1.9%,但资金面整体来看并不紧。这与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当时人民币贬值、资金流出,资金面因此变得非常紧张。

 兴业证券等机构认为,在资本外流的情况下,金融体系流动性仍持续宽裕,说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当前实体经济疲软,与金融机构到处找资产、扩规模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样揭示了资金脱实向虚的现象,资金淤积金融体系,部分冲抵了资金外流对本币流动性的负面作用。与此同时,有市场人士表示,年底有财政存款集中投放,亦有助于提升年初机构超储规模,奠定了年初相对宽松的资金面。

 降准迟到但不会缺席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金外流现象再度凸显,近期市场对于央行降准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降准预期屡次落空,货币当局的态度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其实不光是降准,近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渠道进行的流动性供给也相对有限。据统计,2015年11、12月份,在当月没有降准的情况下,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分别净投放100亿元、净回笼200亿元,总体上仍延续中性操作基调。另有市场消息称,央行没有对2015年12月到底的一期MLF开展续做,也是导致年底流动性突然收紧的一个导火索。而市场人士表示,近期央行将金融机构杠杆等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也显示出了一定的谨慎态度。

 综合市场观点来看,央行降准迟迟未至,可能有几点原因:一是担心降准过快,加速资金外流,影响汇率维稳;二是资金脱实向虚,货币再宽松或助涨金融机构扩杠杆,增添金融不稳定因素;三是当前资金总量仍较为宽松,凭借日常流动性操作就可维持货币市场稳定,因此央行实施降准等大力度宽松的迫切性下降。

 分析人士指出,汇率波动的根源在于经济,降准或许会短暂加剧资本流动,但从长期看是有利于汇率稳定的。当前,资金脱实向虚,金融机构“不差钱”,对央行流动性投放的需求不迫切,可能是降准等宽松推迟的主要原因。但往后看,汇率波动的影响在持续并不断积累,仍然构成流动性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即便央行主动宽松的意愿不高,但仅仅从对冲的角度来看,后续增加流动性供给,以弥补流动性缺口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从流动性投放的时效和规模上考虑,降准仍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