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焦点·影视资产并购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并购背后动机不尽相同

 最近在文化圈流传着一个笑话:“餐饮、畜牧养殖、乳制品、机械制造、烟花爆竹等不同行业企业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他们都变成了影视公司。”虽然有些夸张,但这种说法反映了当前文化领域兴起的跨界并购大潮。例如,熊猫烟花以5.5亿元收购华海时代影业100%股权;湘鄂情收购中视精彩、笛女影视两家影视公司51%股权;中南重工10亿元收购大唐辉煌100%股权;皇氏乳业6.8亿元收购御嘉影视100%股权;道博股份7.8亿元收购强视传媒100%股权;申科股份25.2亿元收购海润影视100%股权;禾盛新材2.2亿元收购金英马影视26.5%股权;利欧股份4.2亿收购上海氩氪100%股权和琥珀传播100%股权等,跨界并购仍在持续。

 不过,今年A股市场并不乐观。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相关并购影视资产的公司股价走势发现,在交易宣布之后,除了个别公司的股价大幅上涨之外,通常相关公司股价的增长幅度不大,有的甚至出现下跌。易凯资本CEO王冉表示,用文化产业来短期刺激股价的目的,并不一定容易达到。投资者对概念炒作已经有了一定免疫力。

 但这丝毫不改上市公司影视并购的热度。多位投资界人士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企业的传统主业日渐式微甚至亏损,为保住上市资格公司必须寻找新的盈利点,而文化产业属于业绩高增长的范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些公司有其他的短期利益诉求,利用收购提高公司市值后进行资本套利,至于影视公司能不能赚钱是次要的。

 因此,令人担忧的是,完成影视并购后有多少公司能实现条件苛刻的业绩对赌?在A股市场上,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业绩对赌期限一般是3年,有的甚至会赌4年或5年。如果业绩没有达到,被收购方通常做出对价补偿,扣除股份或现金。“有时候A股公司会有较强竞争力,或较好的其他业务,会主动帮助目标公司完成业绩,这样大家都好看。”王冉说,“如果本身收购方是一家主业也走下坡路的公司,则没有能力补回业绩,这个时候不排除会有人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王冉警告,业绩对赌完不成是一颗定时炸弹,将来会被引爆。文化产业投资人、国家创业联盟秘书长曹海涛也表示,在这么多并购案例背后,至少有1/3的企业完不成业绩对赌。“现在证监会对并购的监管放松了,这会导致很多烂公司装进上市公司,它们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若满足不了业绩对赌需求,就会衍生出各种市场乱象。”曹海涛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