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棚改模式
化解债务压力
□本报记者 万晶

 □本报记者 万晶

 

 解决棚户区改造的融资难题,增强债务偿还能力,其中一个突破点在于:完善棚户区改造模式,进行土地整合、合理规划利用,并进行后续市场化开发和出让。随着棚改综合效应的显现,土地资产化提升,财政收入增加,不仅债务问题得以化解,城市综合环境、城市竞争力也将大大提升。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中国证券报记者在辽宁和吉林多个地市调研中了解到,往往通过棚户区改造,棚户区周边环境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了土地价值,带动了后续商业开发,提高了财政收入。

 鞍山市立山区曙光街道是全市棚户区改造建设较为集中的片区,采取政府主导拆迁和回迁,集中了多个棚户区的居民,进行异地安置,回迁之后政府可整合原棚户区所在地块,进行开发和综合利用。在鞍山市万平社区,中国证券报记者看到,该社区2007年落成,以毛地出让形式,由开发商代建,一部分为棚改回迁房,另一部分建成商品房对外出售,以商品房出售收入反哺棚改回迁房的建设成本,目前已形成居住环境良好的现代化新型小区。

 鞍山市在棚改初期,还曾将棚户区改造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把棚户区内原有的企业单位迁移到城郊的工业园区内发展,有机整合土地资源,采取净地出让的方式为棚户区改造工作筹集资金,并采取政府直接建回迁房安置动迁户的方式,推动棚户区改造工作进程。

 吉林省辽源市则经历从昔日的煤海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阵痛,2006年辽源市组织开展了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坚持规划先行,与城市扩容、功能提升、园区建设、退城进区、沉陷区治理统筹考虑。辽源市南部新城已启动建设,预计可形成吸纳15万人口的现代化新城区,市区面积将扩大到60.16平方公里。

 棚户区改造使辽源腾出大片土地,为引进项目、发展经济拓出了空间,自2008年以来,辽源加快发展产业园区,八个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885户,从业人员12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7亿元,占全市的55.8%。以东北袜业园为例,形成了15亿双棉袜的产能。

 辽宁省、吉林省在棚改过程中实现了大规模的土地整合,增加了土地储备,并进一步推动了土地市场化。部分整理后的土地进入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面向社会招拍挂,获得了相当规模的土地交易资金,这些资金增加了棚户区改造的建设资金。仅辽宁省通过土地出让和商品房开发建设,共获得近70亿的改造资金。

 在辽宁省十年棚改中,各市绝大部分偿付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或土地出让金,此外还有棚户区改造中剩余房屋的出售,棚户区居民面积扩大部分的差价等,绝大多数城市都按期还款。

 注重社会综合效应

 与传统工矿棚户区改造不同,东北的林业企业棚改更加注重综合效应的提升,尤其是环境效应。

 “我们搞棚改,不仅改善了职工的居住环境,带来了职工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还赚来了一笔可观的生态账单,更引领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可谓是‘一举三得’。”吉林森工集团三岔子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新建和改建翻新近万套房屋后,对林场职工进行搬迁,辖区内木材消耗直线下降。以前每户冬季取暖至少就要烧掉5立方米木材,再加上生活中的其他木材消耗,每户每年的消耗量超过10立方米。这些职工搬迁后,每年至少减少木材消耗3.2万立方米,按每立方米2000元计算,就相当于节约了6400万元。同时,这些职工迁出后留下的宅基地、农田地、自留地全部还林,总面积超过1200公顷,经济效益之外的生态效益难以估量。

 松江河林业局同样是在棚改的同时,以减少森林资源社会性消耗为目标,进行生态移民,调整林区布局,将撤并的林场职工整体搬迁进镇。原林场职工生产生活用地集中收回后,用于生态还林或者经济还林,发展生态产业。原有的13个林场逐步合并为5个中心林场,对撤并的8个林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累计完成生态移民1832户。实施生态移民后,每年可减少1.45万立方米社会性森林资源消耗。

 棚改移民后的林场场址用于发展经济林,同时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在松江河林业局棚改后保留的林场中,黑河林场和抚南林场积极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总投资3500万元的白溪漂流项目,年接待能力可达35万人,已成为长白山吸引众多游客的特色旅游项目。

 林区棚改的综合经济效益,虽然并不能直接迅速地得以体现,但这种综合经济效益将在未来逐步体现在环境的改善、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之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