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期货·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6月09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价权之争 期市国际化迫在眉睫

 早在2010年,国内期货市场就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然而,尽管我国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在全球定价体系中还没有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和中国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影响力。

 目前来看,大宗商品的定价权仍集中在欧美国家手中,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LME(伦敦金属交易所)有色金属和NYMEX(纽约商业交易所)能源为主的几大商品定价中心仍然决定着世界上主要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

 “中国油厂进口大豆,大豆是美盘定价,内外对接的价格是在美盘点价,点出合适的价格就算赚到了。事实上,国内很多进口商品缺乏定价权,相关企业也丧失了争取利益的有利位置,最后还得听之任之,任由摆布。”傅小燕告诉记者。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是因为中国期货交易所力量太弱,部分品种流动性依旧不足,一些大的品种(如原油)还没有上市。二是我国期货市场开放度较低,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既包括境外机构的参与度不足,也包括了境外机构在定价时不参考我国市场上形成的价格,这使得我国商品期货市场陷入封闭和定价权缺失的恶性循环。

 如华联期货研究所副所长杨彬所言,我国只有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才能夺取国际定价权,才能切实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改革大宗商品流通体制,加快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发言权”,力争使我国成为某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问题。

 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期货市场,向欧美等国建立的定价体系提出挑战,是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的有力途径,这就势必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和制度环境,吸引更多有市场影响力的境外参与者。

 叶燕武指出,美国期货市场的成功之处在于“美国市场、全球定价”,“中国需求”和“中国价格”要想发挥出真正应有的功能而非口头上的吆喝,必须有“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胸怀,以及跨境资本自由流动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制度支撑。

 “一是吸引别人的问题,二是敢不敢让人来的问题。”文竹居士指出,“期货市场的国际化不能越过制度改革和货币的国际化,首先,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国际影响力;其次,国内需要把市场规模做起来,这个期货市场应是全球投资者都能参与的市场,尤其要吸引国外的实体企业、金融机构参与进来。”

 而据业内人士介绍,外资参与中国境内商品期货交易从年初已经隐性开闸,如上海期货交易所批准境外品牌铜铝生产商成为交易所注册交割品牌等方式,都为外资参与中国期货市场奠定了一定基础。

 此外,监管层亦提出,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包容的期货市场,在成熟品种上引入境外投资者,扩大保税交割试点范围,鼓励交易所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增强竞争力。这对提振中国价格的世界影响力大有裨益。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推进以及境内外市场参与主体的互联互通,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价格联动会更趋紧密,市场透明度的提升和信息噪音的消除将使得商品定价更有效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