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与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6月06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适度降价利于楼市企稳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李宇嘉

 □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 李宇嘉

 

 对于本轮楼市调整周期而言,5月份是标志性的月份,百城新房价格结束连续23个月的环比上涨后,从5月份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十大城市中有8个城市的新房价格开始下跌,而一线城市中,仅有北京环比上涨0.69%,其他三个城市则全部下跌。继4月份出现首次下跌后,5月份二手住房价格继续下跌,交易活跃的10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房价格环比跌幅从4月份的0.06%扩大到0.83%,十大城市中八个城市的二手住房价格下跌,一线城市则全部下跌。

 根据前两轮调整的经验看,随着成交量逐月下滑,房价下跌尽管会稍晚一些,但下跌是迟早的事情。这一方面缘于前期购房需求释放太快、房价上涨过快,市场上的购房平均支付能力下降,只有通过一定降价才能使得房价与住房支付能力匹配;另一方面,在市场调整时期,购房者对于市场前景预期表现出悲观情绪,需要通过降价来活跃销售气氛、提振市场情绪;此外,“以价换量”回笼资金,是开发商缓解库存和资金链压力的常规选择。

 本轮降价呈现出由点及面的特征,从局部地区(如华东)向全国蔓延、由中小开发商向全部大中小开发商蔓延。不同于前两次调整由从上到下的紧缩性调控政策引致,本次调整并未由调控政策收紧引发,更多的是行业自身调整的结果。同时,国家对于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提升,再加上银行贷款利率明显上升,预计本轮调整周期会比较长、幅度也会比较大。从价格最高点转为价格首次下降,前两次楼市调整分别经历了11个月和8个月,而本次调整从2013年10月份的房价最高点到首次下降的今年5月份,经历了7个月,可以得到此次调整比较剧烈的结论。

 笔者认为,驱动本轮调整幅度较大、调整剧烈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房价在连续上涨10多年并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总体上下降。本世纪以来,我国城市房价整体呈上涨态势。过去十年,中国城镇住宅价格年均涨幅约为16.1%,一线和二线重点城市的房价10年来上涨4-5倍,而核心区的房价上涨5-8倍左右,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上涨2.2倍左右,全国平均房价上涨1.45倍;二是住房供应过剩、无效供应的问题显现。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套数从2008年的0.74套增长到2013年的人均1.1套,住房短缺的问题解决,供应过剩的问题开始凸显。另外,近年来供应大多偏向主城区以外,公共配套建设滞后,开发商和购房者过度追求房价上涨收益,住房实体供应的有效性下降,也到了需要通过降价来去泡沫、去无效供应的时候;三是开发商资金链超预期紧张。目前出于风险的考虑,银行开发贷款依旧偏紧,而在国家清理影子银行、紧缩地方债务的情况下,2010年以来成为重要融资渠道的信托、资产管理、委托贷款等也开始趋于紧缩,再加上2012年以来地价高企,占资金来源40%多的销售回款成为保卫资金链的关键,降价销售以缓解资金链压力成为开发商的首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体下调的背景下,结构性的分化问题比较突出。本轮调整初期,重点一、二线城市成交量下滑幅度较大,同比跌幅在30%左右,主要源于对需求的过分透支以及房价在2013年过快上涨;而二三线城市则由于在2012年以来已经有所调整,今年以来的下滑幅度并不大。因此,在本轮调整周期开始,去年底和今年初普遍认为比较坚挺的一、二线重点城市的房价开始下跌。

 但是,对于住房需求集中、引领全国楼市的一二线城市来说,房价下跌是好的迹象。从笔者近期调研的情况来看,一线城市新盘定价比较合理、加推盘合理降价,都能够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CREIS中指数据显示,42个城市成交量在5月第三周(5.19-5.25)环比回升6%,一二三线城市分别回升3%、3%和18%;5月第四周(5.26-5.31)环比回升3%,一二三线城市分别回升15%、8%和-24%。此前一直比较疲软的重点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销售向好迹象明显,上海、广州、深圳、南京和武汉等重点城市近期推盘16个,整体去化良好。重点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通过适度降价实现低位启稳是好兆头,有利于激活市场需求、防止过度悲观。

 考虑到半年业绩考核,再加上二季度为销售淡季,主要城市库存攀升为开发商“以价换量”形成倒逼,预计2-3季度开发商整体“以价换量”的策略不会改变,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下跌周期开启。同时,银行按揭贷款紧缩性政策已经见底,尽管贷款利率会上浮,但购房者对此已经认可。但是,未来贷款发放规模会增加、节奏会加快,这可以对开发商“以价换量”的策略形成强大支持。另外,通过房价适度下跌来暴露和解决楼市过快发展中的一些体制性问题,渐进去泡沫、去杠杆,以利于行业在未来更好地发展,是监管层在楼市调控上的基本态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