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商品/期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4年05月16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面落实新“国九条”
期货业酝酿三方面突破
——访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
王超

 □本报记者 王超

 

 “进一步推进业务创新,加快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和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清理限制期货公司创新发展的制度障碍,按照功能监管和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废、改、并、立’,切实减少不必要的管制;”“加大支持期货公司做大做强的力度,在市场融资、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面给予放开。”结合新“国九条”,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表示,期货市场应该着重在上述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5月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市场称之为新“国九条”),绘制了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蓝图,提出了改革的具体举措,对于我国期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指导意义。围绕新“国九条”的相关内容,中国证券报记者对中国期货业协会刘志超会长进行了专访。

 中国证券报:新“国九条”将期货市场建设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相比老“国九条”有了更多具体的描述。新“国九条”对于期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刘志超:期货市场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组成部分,当前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与老“国九条”相比,新“国九条”从长远、全局和战略角度出发,全面勾画出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蓝图,同时对于发展的目标、路径和配套政策进行了详细阐述,将期货市场的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促进期货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

 从深入贯彻落实新“国九条”对期货业的改革思路来看,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几个基本要求:一是要紧紧围绕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激发市场创新活力,拓展市场广度深度,扩大市场双向开放;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取向;三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中国证券报:新“国九条”对促进我国期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方向与措施。从市场与行业两个方面来看,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刘志超:从市场来看,新“国九条”的各项举措将积极推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以商品期货为主的市场结构转变为以商品、金融期货协调发展的市场结构,新“国九条”里专门强调建设金融期货市场,配合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平稳有序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二是从完全的场内衍生品市场向场内、场外市场共同发展的转变,进一步满足投资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风险管理与财富管理需求;三是从单纯的国内期货市场向建立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具有国际定价权的国际化期货市场转变;四是从以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结构向以机构为主的投资者结构转变,新“国九条”中明确提出“清理取消对企业运用风险管理工具的不必要限制”以及“壮大专业投资者”。

 从行业来看,新“国九条”最大的特色在于实施证券期货业务牌照管理制度,推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交叉持牌。这种混业经营的模式将吸引更多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进入期货行业,有利于改变目前期货领域里小行业与大市场的矛盾,对于整个行业来讲是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准入限制的放开带来的竞争加剧,当前期货公司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期货公司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加快自身建设,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专业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中国证券报:新“国九条”提出要“推进证券期货监管转型”以及“支持市场自律组织履行职能”。中国期货业协会在自律监管方面将进行哪些探索与尝试?

 刘志超: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推动和引导行业创新发展。近年来,协会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期货行业的创新发展,通过组织境内外培训、行业研讨交流、制定行业创新发展规划、制定创新业务自律规范等多种形式推动行业创新,探索研究建立行业创新评价机制,努力推动行业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氛围。

 二是适应混业经营发展新趋势,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律管理职能。随着业务准入的放开,证券、基金、期货等各类金融机构将交叉持牌,期货经营机构将呈现业务多元化、参与市场多样化、股东复杂化等特点,对行业自律水平和手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协会将借鉴国内外相关自律组织的经验,探索新的自律手段和方式,不断加强和完善自律监管职能。

 三是依据行业发展需要,加强自律规则的制定。自律规则是实现自律职能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监管职能的转型,行业自律组织将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协会应深入研究行业发展新情况,探索新思路,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自律规则,促进影响行业发展相关问题的解决,从而适应行业创新发展的需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