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5版:基金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到一年“虚胖”时
郑洞宇

 ■ 水煮基金

 □本报记者 郑洞宇

 

 时至年末,基金业每年的投资战局又到冲刺阶段。业绩排名往往是基金经理个人或是投研团队的主战场,而规模排名则影响着一家基金公司在业内的地位。不过,如今股市、债市均散发着阵阵寒意,赎回潮汹涌而至,让基金公司年末冲规模倍感压力。

 通常,冲规模最易见效的方式,则是借助货币、理财基金等低风险产品,进行大力营销或是寻找渠道的“帮忙资金”来增加规模。当下货币市场基金也有其冲击规模的优势。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就指出,资金偏紧格局将持续货币基金冲刺跨年行情。近期多只货币基金的7日年化收益率超过6%。在收益率高企的促进下,货币基金发行也进入一年中的密集期。12月以来,已有12只货币基金先后发行。临近年底,资金面再度紧张,货币市场产品收益率正逐步走高。而基金公司集中在年底推出货币基金,可能意在“趁热打铁”,以货币基金助力年底冲规模。

 从整体数据上看,货币基金也是称得上基金公司规模的“顶梁柱”。中国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88家,管理资产合计40711.72亿元,其中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29169.87亿元,非公开募集资产规模11541.85亿元。而其中货币型基金有85只,净值规模在6331.74亿元,较10月底增加了577亿份。由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货币基金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21.7%。

 虽说今年是货币基金积极创新的年头,进军互联网平台,标配“T+0”,货币基金蓬勃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包括正在发行的新货币基金在内,这近百只货币基金的同质化现象依然严重,产品本身区别不大,就连基金经理也认为数十只货币基金的差异只在于管理人的水平。所以基金公司在年底冲规模时,单单依靠货币基金的工具属性很难吸引到资金。因此,基金公司在借助货币基金冲击年末资产管理规模时,除了重点突出业绩表现,还需兼顾人脉、利益分配等复杂因素。

 但年底通过货币基金冲击规模排名,这种“虚胖”的现象存在三个相对负面的影响:一是年底冲击规模需要付出较高的营销成本,对于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货币基金而言,虽然公司排名的“面子”是挣到了,但冲规模的增量往往是一笔不赚钱甚至赔小钱的买卖;二是新增货币基金规模将冲淡产品的收益水平,对于货币基金原持有人的利益有所影响,而产品收益率下降也有可能促使原持有人转向更高收益的同类品种;三是来年“帮忙资金”撤离,对于货币基金的管理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冲击,影响产品业绩。

 事实上,基金公司旗下只要有一只规模庞大且稳定、长期业绩优异的货币基金产品,对于巩固行业地位有着较大的帮助。基金公司规模排名的增长,应当建立在业绩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积累打造一身结实的肌肉,而不是短期海吃海喝形成不健康的“虚胖”体质。今年中期“钱荒”冲击对货币基金的影响让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些依靠结构单一的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货币基金出现了规模大面积萎缩,甚至有爆仓风险,规模如今仍难恢复到“钱荒”前的模样。而部分长期业绩优秀,甚至通过限购的措施调整持有人结构,以个人客户为主的货币基金,而在“钱荒”后迅速恢复元气,规模排名上行。货币基金产品规模的长期增长需要稳定的业绩支持,而短期冲规模的举措容易造成产品业绩波动,并不利于份额结构的稳定。

 当然,业界在对基金公司进行规模考量时,也应当更多的注意“有效规模”,将容易注水的货币市场资金进行区分,更注重基金公司创造的超额收益与利润水平,而非资产规模排名。一位有着丰富海外工作经验的基金业人士谈及基金公司发展时表示,海外著名的资产管理机构,在新的市场通常需要细心耕耘投资业绩数年乃至十年,才会取得利润回报,通过投资业绩为未来的规模增长奠基。而部分国内资产管理公司,则过于看重规模增长,显得浮躁。不过,随着资产管理行业的逐步成熟,利率市场化大背景下投资者对投资回报需求的不断提升,以业绩为基础的增长模式必将取代以规模为导向的野蛮增长。

 漫画/万永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