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0版:营销渠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业绩不敌海外同行
QDII持续营销压力陡增
曹乘瑜

 ■ 营销看台

 □本报记者 曹乘瑜

 

 今年以来,海外市场风生水起,既有美国股市频创历史新高,也有日经指数冲击30%的涨幅,可谓机会多多。不过,国内QDII的业绩表现却不及海外同行。外资银行在国内代销的海外基金产品净值数据显示,无论是平均收益还是最高收益都胜国内QDII一筹,这给持续营销带来巨大压力。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海外基金产品有1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门槛,这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个不小的压力。

 基金QDII业绩逊色

 根据普益财富的数据,目前共有197只海外基金公司的产品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代销,他们的投资地区也是在海外。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4月19日,这些产品中有一半实现了正收益。其中有14只收益超过10%,其中业绩最高的业绩超过30%。另外,医药类产品表现较好,其中“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欧元)”、“贝莱德世界健康科学基金(美元)”和“百达基金·生物科技”等收益紧随其后,均超过15%。

 相比之下,国内QDII今年以来仅有1/3实现正收益,且最好业绩仅为“富国中国中小盘股票”12%的收益率。

 这样的业绩对比,无疑给国内基金QDII带来了销售压力。据花旗银行北京某支行的理财经理介绍,春节后由于A股市场持续低迷,购买了海外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尤其是由于美国经济复苏,美股表现较好,有较多客户希望能够投资美股市场,因此一些投资美股的基金普遍销售良好。“美盛凯利美国进取型增长基金是投资美国大盘股的,就卖得很好。”该理财经理说。“而且投资这些产品并不受国内每人每年5万元的换汇限制,可以通过我们银行的换汇额度进行‘无上限投资’。”

 QDII竞争力尚未尽失

 某基金公司香港子公司内部人士认为,国内QDII视野仍然不够开阔,对一些市场并不了解,例如今年日本宽松货币政策刺激日本股市大涨,国内部分投资亚太区的QDII主要都是配置中概股,并未及时赶上,因此在一季度没能及时获取高额收益。而一些海外基金产品反应较快,在短期内大量加仓日本市场ETF或投资于其指数期货,获利颇丰。

 某投资于大宗商品类的QDII基金经理表示,大宗商品类QDII的设计初衷是来提供抗通胀的一个资产配置渠道,但投资商品操作限制和投资工具限制很多,例如只能做多商品,不能投资商品期货,同时有最低投资比例限制等。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QDII产品并非全无竞争力。某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海外同行的产品在国内代销,投资者虽然可以借道外资银行的额度进行大额人民币计价的投资,但是门槛较高。上述花旗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他们银行购买海外基金产品,必须10万元人民币或者1.7万美元才能起售。而这对于国内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属于比较高门槛,无法比肩公募。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QDII可以通过改变策略进行投资,从而改善业绩。例如上述大宗商品类QDII基金经理表示,对于公募QDII商品基金最好根据基金的特点和自身投资平台特点出发,在投资策略上要从中长期的配置出发,不适合短期和市场短兵相接的博弈。

 CFP图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