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2版:本周话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4月0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公募业务面临 “三重门”

 即使券商能够满足法律法规中关于股权比例、“一参一控”以及高管兼任的条件,即使“大集合”转型公募,但是在外界的眼中,券商开展公募业务还要有三个门槛,即如何解决利益冲突?如何转换研究角色?如何在公募红海中销售?

 “券商集合理财一个问题是信息不透明,现在让他们做公募,按照公募基金托管分开、净值披露等一套规则,不透明、不规范的问题能解决。”一位基金公司的战略部负责人表示,“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券商业务除了受托理财还有自营、投行,三者之间会有利益冲突的。做投行承销,肯定定价报告要往高了报;做自营,好的股票给资管还是自己先拿。也许通过机制能分得清楚,但是外界来看还是会担心。基金公司原本就是单纯做基金、资产管理的,基金的制度优势还在,最起码规范透明。”

 对此,券商人士也承认难以避免。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坦言,券商各部门之间涉及利益冲突,可能有关联交易、利益输送问题,所以在部门人员隔离方面,将来该公司肯定要成立单独的部门来做公募,交易平台可以共享,但是需要设立隔离墙。“利益输送很可能会存在,问题就是不能够把自己的利益压在投资人之上。”他说。

 投研方面,券商的研究团队人数和成本似乎比基金公司更有优势,但是券商一直作为卖方角色存在,能否顺利地转变至买方思路,基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质疑。“券商的研究都是卖方研究,一般都是看涨、看涨,而基金的研究更加务实,基金经理知道什么时候该卖。”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表示,他认为基金公司在投研方面仍相对券商占有优势。不过也有基金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很多人评价基金的优势在于投资管理能力,其实券商在二级市场的投研能力也很强。

 究竟谁的投研能力更胜一筹,似乎尚未有定论,毕竟到时要凭券商发行的公募基金产品业绩来说话。但是摆在券商面前的,发行什么产品、产品怎么销售却是很现实的问题。目前公募基金整体仍然同质化明显,销售主要依赖于银行渠道,尾随佣金居高不下,券商是不是最终也沦为“为银行打工”?

 券商似乎另有打算。券商资管部的老杨尽管公司尚未“达标”,但是首只产品的路已经铺好了。值得注意的是,他把未来公募产品首先定位在固定收益类,例如比货币基金久期更长的短期理财型产品。“券商的客户主要是炒股的,但是这些客户也需要资产分散配置。相对于他们,券商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还是更专业的。”

 老杨指出,对于券商而言,营业部渠道资源是其最大的优势。一方面,基金实际上是产品找客户,券商营业部可以反馈渠道的需求,有需求再发产品;另一方面营业部有客户,销售成本比较低。他透露,现在手里也有关系比较好的银行。“到时销售不会像基金公司一样全国范围的销售,我们可能会更主要依赖于营业部的渠道,找几个关系好的银行、城商行之类的渠道,发个3、5个亿就行了。”这就是老杨所说的非“硬拼”之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