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3年01月15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IPO打假万花筒
蔡宗琦 周文天

 ■ 感性财经

 Feature

 □本报记者 蔡宗琦 周文天

 

 “我们不是在项目现场,就是在去项目的路上。”在某券商投行项目组工作的张安(化名)大倒苦水。在去年的最后一个月里,他有3周的时间在出差中度过,迎战IPO打假大考。

 “斗智斗勇。”张安如是说。去年12月,证监会财务专项检查尚未正式启动,市场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800多家IPO排队项目成为悬在股市头上的“堰塞湖”,现场底稿检查工作当月中旬悄然拉开序幕。“监管部门要求我们把所有的现场检查底稿都核对一遍。”他回忆说,这意味着仅有几名成员的项目组不仅要在短时间内跑遍税务、工商、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还要找遍拟上市客户的高管和上游供货商、下游主要客户。

 证监会去年底正式宣布将展开财务专项检查,并在今年1月8日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动员会”。原本已自嘲“鸡飞狗跳”的投行圈更是压力倍增。

 斗智斗勇先要跟客户斗。“老有人觉得投行与拟上市公司沆瀣一气,只会粉饰业绩,其实我们也要处处提防客户骗我们。”张安一肚子苦水。“遇上不规范的公司,满嘴跑火车,对我们说的话有一半是真话就不错了。就算是好企业,也没人敢打包票句句属实。”

 此外,目前所有投行高管最头痛的是近在眼前的“劝退”工作。“劝退比拉客户还难。”某上海券商的投行业务负责人预计,此次财务专项检查将剔除近300家排队企业,“但个别客户自视甚高,加之准备上市前吸收了不少战略投资者,都等着上市后退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走到排队这一步的公司没人想半途而废。”

 一些项目不多的小投行更是难以启齿劝客户撤回IPO申请材料。“与我同年入行的一个老朋友手里捏着一个业绩有些悬的公司,他天天盯着核实数据,就差去烧香拜佛求上天让公司涉险过关。”前述上海券商投行负责人透露,朋友所在的券商投行业务规模小,销售团队拉来一个客户相当不容易,而且客户大多是“关系户”,如果劝退,不仅投行团队的奖金打了水漂,背上颗粒无收的名声,还会得罪人。

 虽然万般不乐意,但一些券商逃脱不了“做恶人”的命运。他表示,去年宏观经济形势偏弱,不少拟上市公司业绩难保没有问题,特别是创业板相关上市办法规定,IPO企业必须最近两年连续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1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去年的年景能保持这一增长率的企业能有几个?这可能成为排队公司撤回IPO申请材料最主要的原因。我们已给可能出问题的客户提前打了预防针。”

 上海一家IPO申请曾被驳回的拟上市公司董秘称,当年比较着急,IPO材料有瑕疵。如今赶上财务专项检查,他们正在观望,争取今年底再次提交材料,力争材料更干净,确保万无一失。

 几家欢乐几家愁,在众多排队公司担心在劫难逃之际,也有一些胜券在握的公司泰然自若。某投行人士透露,其负责的一家拟上市公司资质颇佳,也有当地政府和主管部委的大力支持,在准备应对各项检查之余已计划择机重新上报材料,等IPO开闸后抢个头彩。

 身处万花筒般形形色色的IPO乱象之中,谈及已开场的“恶战”和未来两个多月的展望,张安已觉得有些疲惫。他从名校毕业后进入投行业工作已两年多,虽然勤奋、肯吃苦,已成长为项目组的熟手,也一直在准备考取保代资格以提高身价,但去年证券行业形势的快速变化令他对职业规划产生了怀疑,学生时代最向往的投行形象不再那么光鲜。“忍受降薪,担心裁员,更难受的是成天瞎忙却一无所获,没有成就感,谁说干投行的还是‘高富帅’?”

 一些投行人士心里更多的是惶恐。江苏某券商投行部工作人员吴东(化名)表示,他现在担心自家公司保荐的IPO项目会被撤销,因为参与项目的人员心知肚明,这个项目经不起核查。“某些券商不具备尽职调查能力,顶多是复制、粘贴文字材料,企业说什么就是什么。”一位刚辞职的投行人士坦言,在某些IPO项目中,律师写好招股书,投行的主要工作只是销售而已。某些投行无非是运用一些财务技巧,抹去历史关联交易,重新分配年度利润,要么隐藏利润,要么挪用利润。在严格财务专项检查面前,这些粉饰没有意义。潮水退去之后,就知道谁在沙滩上裸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