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12版:海外基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10月15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短线杀手”迈克尔·斯坦哈特
□本报记者 杨博

 □本报记者 杨博

 

 迈克尔·斯坦哈特(Michael Steinhardt),一个有着世界级“短线杀手”之称的华尔街著名对冲基金经理,一个少年成名的投资天才。一向以果断激进的投资风格著称的他,在职业生涯的三十多年里创造了400多倍的投资回报,卓越战绩为他赢得了普遍认可。

 从布鲁克林到华尔街

 斯坦哈特1940年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珠宝商家庭,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将100股费城迪克西水泥公司的股票和100股哥伦比亚天然气股票作为补偿送给了他。这份“像电流一样”刺激了斯坦哈特的礼物,成为他步入投资界的敲门砖。13岁时,斯坦哈特开始研究交易报道,跟踪“世界电讯”上所载的股票价格。他频繁地进入美林公司的办公室,和那些“吸着雪茄的老头们”一起盯着大屏幕,不久后开始买卖股票。

 股票价格波动给自己手中的“金融资产”带来的变化令斯坦哈特兴奋不已。对他来说,像同龄人那样用一个暑假打工去赚100美元实在无法与一夜之间就挣100美元来的有趣和刺激。在父亲的引领下,斯坦哈特在16岁便凭借出众的智商考入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金融学院,19岁便提前毕业。20岁那年,他在卡尔文·巴洛克共同基金里找到了一份证券研究的工作,开始了在华尔街传奇的投资生涯。

 斯坦哈特的真正发迹是在1967年,这也是乔治·索罗斯创建全球最大对冲基金公司的同一年。当时的美国经济正在腾飞,斯坦哈特将那个年代称为“一个抢钱的时代”。当时还在利布·罗兹证券公司担任首席分析员的斯坦哈特与两名合伙人共同酬资770万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公司,首年便获利31%,次年获利更是高达99%,而同期标准普尔指数仅仅上升6.5%和9.3%。

 不久后,斯坦哈特的两个合伙人双双离开,他开始独自管理这只新生的对冲基金。在此后的二十年间,斯坦哈特凭借出色的投资技巧,不但让投资者获得了超过100倍的回报,还让自己成为了亿万富翁。

 当然,斯坦哈特的投资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在1994年的债券市场危机中,大批对冲基金因预期欧洲国家将降息以促进微弱的经济而买入大量债券等待升值,斯坦哈特的基金也不例外。然而事与愿违,美联储因国内经济强劲选择加息,欧洲被迫跟进,斯坦哈特一夜之间损失了13亿美元。

 金融市场的大起大落让斯坦哈特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1995年,功成名就的斯坦哈特意外宣布告别华尔街。他声称自己的钱已经够用了,想寻找其他刺激。那一年他的基金盈利26%,挽回了1994年的大部分损失。有人计算过,如果在1967年投给斯坦哈特1美元,到1995年基金关闭时已变成481美元,而如果投资标准普尔指数基金,只能收获19美元。

 不快则败

 “如果你对变化的反应不够快,哪怕是一点点的变化,你就可能失败。”这是斯坦哈特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的投资准则。

 与崇尚长期“价值投资”的巴菲特不同,斯坦哈特并不迷信长线投资。他立足于短线,认为所谓的长期投资的收益是比较虚无的,而10%、15%的收益积累起来要比囤积股票来日待涨要可靠的多。“对我来讲,参与市场只是想获取正确决策的满足感,从投入到成功的时间越短,满足感越强。”斯坦哈特曾这样表达他对短线投资的热情。

 短线操作为他带来成就感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投资回报。最经典的一役当属投资IBM。1983年,他利用借来的1亿美元以117美元的价格购买了80万股IBM的股票,在股价涨到132元就获利了结,同时在该价位做空,股价下跌到120元时平仓。就这样在大多数投资者一直持有IBM股票等待升值的期间内,斯坦哈特已经赚到了上千万美元。在斯坦哈特看来,IBM股票的确可以获得长线利润,但在别人等待股票涨到自己的期望价位的时候,做得更多的斯坦哈特已经得到更多。

 在短线操作上的老到和成功,让斯坦哈特获得了“短线杀手”的美誉。但在他自己看来,这种短线投资的成功也并非完全赌运气,也需要建立在长期的基础上。他非常重视基本面的分析,一直努力保持着独立的思考,不受约束的思维使他能把握那些“方向性”的变化。他常对自己的下属说,“要将投资决策建立在长期基础之上,即使你要赌的事件可能不会发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