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责任的践行人

 有这样一种标准。

 “我的投资组合会考虑社会责任因素,概括地说,我认为好的上市公司有‘三好’:好的方向、当好人、做好事。企业的经营应该和人类追求的美好生活相一致。”兴业全球基金公司投资部的负责人曾表示,社会责任往往决定一家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发展前景。在品牌效应方面,缺乏社会责任的一定不是好公司,至少这家公司隐含了太多的政策风险,在估值上应该给予一定的折价。

 建信基金一位研究员的话很有代表性:“我做了十多年化工行业的研究,非常在乎企业的污染问题,这也是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方面。做投资最重要的是看回报,社会责任感差的公司短期业绩也许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就是致命的风险。”据这位研究员透露,该公司考察投资标的,尤其是医药、造纸、化工等有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行业时,会重点考察这家企业过往的社会责任情况。

 沪上某基金分析人士表示,社会责任投资是基金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个重要实践体现。社会责任投资(Socially Responsible Investing,SRI)是一种特别的投资理念,即在选择投资的企业时不仅关注其财务、业绩方面的表现,同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传统选股模式上增加了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考量,是一种更全面的考察企业的投资方式。

 事实上,随着社会责任投资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已经将相关标准纳入到其投研选股的制度规范中。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有41家基金公司表示在进行投资时会选择考虑选股对象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

 景顺长城表示,在投研流程方面已参照国际先进公司治理实践标准,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情况,治理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综合运用该体系对个股治理情况进行系统分析;汇添富社会责任基金规定,从利益相关者责任和资源环境责任等方面,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职工获益率、资产纳税率、单位净利润废物排放量等定义为所关注的社会责任指标。

 另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将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具体注入产品研发之中,使得社会责任投资更为直观和真切。

 我国首个公募社会责任基金——兴全社会责任基金运作至今成果丰硕。截至2011年9月,该基金获得晨星(中国)三年期最高的五星评级,规模从成立之初的14亿元增长到49.8亿元,成为业绩、规模、社会责任协调发展的典范。

 在成功运作首个社会责任基金的基础上,公司继续在社会责任投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海外社会责任投资进行持续跟踪与研究,并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经过审慎评估,公司开发了兴全绿色投资基金,该基金既关注那些绿色科技产业或公司,还关注在其他产业中积极履行环境责任、致力于向绿色产业转型或在绿色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公司,成立此基金的目的是在获得良好回报的同时,也能维护或改善地球生态环境,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该基金的发行受到投资者的欢迎,首发规模超过20亿元,截至2011年12月23日,基金运作良好,投资业绩超越比较基准39.56个百分点。

 兴全基金总经理杨东表示,社会责任投资对中国的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引入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在资本市场上引导资源的配置,让更多的资源流向社会责任良好的企业,也让社会责任表现好的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更多的支持。

 建信基金旗下也成立了以社会责任为投资主题的基金产品——上证社会责任交易型开放式指数投资基金及其联接基金。建信基金在介绍相关产品的设计初衷时表示,上市公司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责任是一种共赢战略,投资该类上市公司的基金可望为投资者提供长期良好回报。此外,2011年3月29日,汇添富社会责任基金成立,在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基础之上,该基金坚持社会责任投资,重点考察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在分析人士看来,投资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可以改变世界,社会责任投资正是在传统资本投资之外发展出了更加积极和能动的角色含义。海外社会责任基金的实践表明,企业社会表现和财务绩效之间存在充分的正相关关系,“过去30年,社会责任基金资产规模的增长率是所有其他共同基金的5倍”。

 该人士表示,相较于海外成熟市场的社会责任投资,国内公募行业在相关领域的实践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过去一段时间基金“踩雷”事件也体现出其在完善投资体系、坚守价值投资方面仍具有提升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基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社会责任投资方面的不断探索和尝试,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公民责任”意识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上海证券报记者 王文清 孙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