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中证研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5月22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电节能补贴超预期 拉动行业触底回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的政策措施,决定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启动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

 2011年下半年,家电行业出现明显放缓,主要是受房地产调控、经济增速放缓、家电政策刺激效应减弱、同期基数较高等多重因素影响。空调、冰箱、洗衣机、彩电内销同比增速迅速下滑为负,同期出口也深受欧债危机影响。本次家电节能补贴超出市场预期,将有力拉动家电行业触底回暖。

 时点提前 额度加大

 政策时点提前。2012年1月4日商务部召开一年一次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市场普遍预期政策即将出台,但会议只提到“完善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随后,商务部多次会议提到促进消费相关政策,但只是总结过往政策经验,研究节能环保消费扶持政策,并没具体细则出台。市场一致认可家电政策延续,但看淡补贴出台时间,最乐观预期也在5月底6月初,本次政策时点的提前超出市场预期。

 补贴额度加大。从家电三大政策来看,“家电下乡”2007年12月在三省试点,截至2012年4月,全国累计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41亿台,实现销售额5674.9亿元,发放补贴661.9亿元。“以旧换新”2009年6月在9省市试点,2010年6月全国推广,截至2011年底政策结束,全国以旧换新累计销售家电9248万台,实现销售额3420亿元,发放补贴资金300亿元左右。“节能惠民”2009年6月在全国实施,截至2011年5月政策结束,累计销售空调约3300万台,实现销售金额约1200亿元,政府发放补贴120亿元。本次家电节能补贴力度265亿/年,高于以旧换新的200亿/年、家电下乡的150亿/年、节能惠民的60亿元/年。

 执行方式改进。以往家电政策效果明显,极大刺激了居民消费。从行业正常发展角度来看,以补贴为主的方式短期效果显而易见,但家电政策提前透支了一定消费,补贴结束后长期发展动力不足,政策退出后行业面临下滑。此外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小企业利润弹性大,存在部分以次充好、违规操作、骗取补助等现象,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2011年9月—2012年2月,北京市率先启动高效节能家电产品促销试点工作。北京补贴范围为一、二级能效家电,要求企业在近3年质量、能效检查中无不合格情况,并规定了六种违规行为将重罚。从北京试点可以看出,国家重点推广节能降耗产品,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同时尽量消除政策负面影响,推动行业正常健康发展。

 空调受益最大

 补贴有力拉动行业增速。市场预计,本次补贴政策有望拉动下半年行业增速提升至15%-20%。如果政策下半年实施,叠加交房与天气等因素,下半年冰洗彩电内销增速有望提升至10%-15%,全年增速5%-10%;空调有望提升至25%,全年增速超过10%。目前家电4月销售已开始回暖,政策将加速回暖进程。日本节能环保政策截止后,家电销量经过9个月下降而复苏,而本次白电行业低迷接近9个月,政策出台将加速回暖进程与幅度。

 受益顺序大致为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2011年,以上五种产品内销量分别为6052万台、5827万台、3634万台、3983万台、3964万台,虽然具体细则还未出台,但考虑到各产品一二级能效占比情况,空调受益程度最大。

 市场提振效果明显。目前,节能补贴政策具体细仍未出台,市场预计细则出台时间为5月下旬6月初,真正实施时间为6月底7月初。如果政策在7月开始实施,恰逢空调、冰箱旺季,对拉动需求和消化库存意义重大。

 直接提升企业利润

 节能补贴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一方面国家补贴可以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家电行业销量增长,提高公司营业收入;另一方面补贴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直接对家电企业利润产生影响。

 目前,家电基本面逐渐回暖,2012年1-3月空调、冰箱、洗衣机销量同比分别下降5.6%、4.3%、0.96%,降幅比1-3月收窄了2.46%、1.19%、0.39%。随着新的节能补贴政策推出,市场将迎来政策底部。未来新政策效果显现,将推动家电行业产销量平稳过渡,促进行业数据尽早回暖,从而真正走出市场底部。

 基于家电节能补贴政策的出台,首先选取补贴产品占比高、业绩弹性较大的企业,例如洗衣机的合肥三洋、小天鹅A,冰箱的ST科龙,热水器的华帝股份,液晶电视的海信电器;其次选取“低估值+稳增长”行业龙头,由于竞争力强能不断获取市场份额,最终将形成寡头垄断格局,例如美的电器、格力电器、青岛海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