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财经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4月24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建勇:“退隐江湖” 寻找新自由
□本报记者 杜雅文

 □本报记者 杜雅文

 

 几天之后,原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将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专职博导、教授的身份,出现在高等学府的讲堂。意味着这位在广发证券工作了整整17个年头,并带领公司走过最困难时期,圆满完成上市目标的广发老将,最终选择了“退隐江湖”。

 4月17日,广发证券发布公告称,李建勇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董事、公司副董事长等职务。在广发证券高层举行的欢送会上,李建勇说:“这意味着我在广发证券的工作画上了句号,也意味着我在证券行业的工作画上了句号”。转身如此彻底,他的内心未必真能忘记过去十多年的激情岁月。

 此次递交辞呈,用他的话说,是要自觉遵循自陈云贤时代沿袭至今的一条约定:55岁“内退”以让贤于更年轻的人。然而,李建勇这一次却退得彻底,他婉拒了股东为其长期保留公司副董事长职位的善意安排。

 1995年,李建勇从西南财经大学出发,在现任广东省副省长、时任广发证券董事长陈云贤的招揽下,与马庆泉、方加春等一批学者组成“博士军团”,一路披荆斩棘,将广发证券带入一流券商行列。并在2007年广发证券借壳上市出现重大挫折时临危受命,带领广发证券成功上市并取得公司经营的历史最好成绩。

 离开外人羡慕的金融王国,回归母校安心做学问,在如此浮躁的当下,李建勇收放自如。

 “我们的李博士”

 在广发证券,员工们都习惯称李建勇为“李博士”。这一称呼沿袭于陈云贤“博士军团”时代传下来的理念:“人的职务和官衔会变,但博士的头衔永远不会变”。时至今日,李建勇在讲起这个理念来,那种重专业、轻名利的心性溢于言表。

 就在李建勇辞职后,公司员工特意送给他一本画册作为“神秘礼物”。画册里员工们搜集了李建勇从少年求学到广发创业等多个时期的照片,并将其取名为《我们的李博士》。“李博士随和、厚道,工作中对事不对人,敢于担当,广发的今天有他很大的功劳。”中国证券报记者接触的多位广发证券员工都对他的离去深感不舍。

 因广发证券借壳上市内幕交易案爆发,2007年6月2日,李建勇的角色一下子从副总裁变成了总裁。众人看来,彼时惟有他能担此大任,但李建勇当时的感受却是“爬着梯子到了最艰险处,往下一看梯子被抽掉了,只有硬着头皮向上”。

 “如果想到后来有这么多的困难,那我肯定不接这个职位了。”对这段经历,李建勇半开玩笑,却不愿多谈。但从一些广发证券的老员工那里,记者能明显感受到他们当时的“煎熬”。

 此前,广发证券经营顺风顺水,稳稳跻身一流券商行列,并首开先河创造了券商借壳上市的模式。事发后,公司的环境一下子跌到谷底。在监管部门那里,他们从“三好学生”变成了“坏孩子”,凡事都被冷淡处理;在客户那里,广发承揽的十几个IPO项目都被要求解约,理由是担心广发的问题影响到它们的上市,而要做成一单新业务,需要花费比此前多出数倍的力气;在公司内部,一些人萌生退意,同行也频繁挖角……

 李建勇坦诚,他上任后的那段时间压力巨大,经常失眠。憋着一股子“不能丢了面子”的劲头,他和公司班子成员一道,一次次和骨干员工谈话,一家家拜访客户,终于稳定住了局面。“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埋头干活,用成绩来证明广发没有垮。”他说。2007年,广发证券创出了净利润高达近82亿元的历史最好成绩。虽然有恰逢牛市的因素,但广发证券的市场份额和主要指标排名均在上升。这一结果也出乎业界很多人的意料。

 2008年、2009年,广发证券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持续稳中有升,稳居券商第四位。2010年2月12日,广发证券成功上市。在上市前夜的庆祝酒会上,大家都喝“狂”了,很多人都激动地抱头痛哭。广发证券的势头没有就此止步,2010年,广发证券在总收入、净利润两个指标的行业排名中又向前跃居至前三位。

 2011年4月,广发证券董事会提前换届,李建勇的职务从总裁转变为副董事长,开始“退居二线”。

 从参与创业,到公司上市,李建勇与他的团队已彻底与广发证券相融。在他卸任总裁以后,据说有几家金融机构力邀他加盟,但李建勇都没有答应,只用了“曾经沧海”四个字来说明婉拒的理由。

 执著书生意气

 作为西南财经大学首位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的开门弟子,即便是“下海”多年,李建勇的书生气也始终未褪。正是这份知识分子的眼光,以及对事执著、对人简单的本色,使他在广发证券的多个关键抉择上起到了正面作用。

 广发证券一位内部人士评价说,李建勇骨子里是一个不喜欢社会交往的人。时至今日,谈到很多不可避免的应酬,他仍会皱着眉头冲口而出“很不喜欢”;“花几个小时打高尔夫对我是一种痛苦”;谈到公司成就,他更愿意突出他的团队,认为他们是“广发证券最有价值的资产”;他对广发证券的辉煌历史如数家珍,对前任总裁董正青的客观评价毫不掩饰:“董正青是对广发贡献最大的人之一”。

 在任命李建勇担任总裁的董事会上,大股东辽宁成大董事长尚书志对他的评价是:“在行业中有很高的威望,在广发主管过各项证券工作的主要业务,是一名专业型的职业经理人”。从李建勇在广发证券工作期间取得的注册会计师等一系列专业技术资格以及担任过的一系列专业职务——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等来看,尚书志的评价恰如其分。

 一些熟知李建勇的人更愿意用“痴”字来形容他。西南财经大学的校友中流传着一个段子。当年李建勇是校桥牌队的主力队员,在成都桥牌界小有名气。他们队在一次比赛中输掉一副牌,回家路上搭档一路责怪他出错牌。躺在床上他怎么也睡不着,翻来覆去回忆着比赛的每个细节,最后深夜从床上一跃而起,冒着瓢泼大雨跑到搭档家里敲开门,就为了说一句:“那副牌我没打错!”

 1988年,李建勇参与创办《经济学家》杂志。在他担任编辑部主任时,又体现出痴劲。一些知名经济学家的稿子,别人都不敢砍,他却照砍不误。

 也正是这份执著,使得他在广发证券的多个岗位上一路过关斩将,多次抢占市场先机。2004年开始实行保荐代表人考试制度,李建勇身先士卒带领投行人员封闭式复习。第一次考试没考过,其他高管都放弃了,唯独他又参加第二次考试并获得通过,成为当时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考试通过者,并在近50岁时获取了保荐代表人资格。他的执著大大激发了士气,使得广发证券通过首批考试的保荐代表人数量高达33名,全国排名第一,从而在投行业务领域一举领先。

 早在2007年,李建勇意识到传统的证券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很多人的不理解中,他坚持每年选派一批骨干员工奔赴加拿大封闭学习财富管理,四年间一共派出了五批学员,其中百余名学员获得了加拿大证券学会(CSI)颁发的“注册专业财富管理师”资格证书,并成立了国内证券业第一个财富管理中心。他还提出了两年内不对财富管理团队考核业绩,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具体难点,并通过财富管理中心平台交一大批“富翁朋友”,以成为日后支撑业务发展的潜在资源。这在要求投入即时要有回报、甚至是少投入大产出的证券公司里,显然又是一个另类。

 以上种种,尽管当时颇多人不理解,但因为李建勇的执著坚持了下来,并已经被证明在行业布局中的前瞻性。

 做学问乐在其中

 当年从校园出来,成为一名身经百战的投行专家,如今又归隐校园重操学术研究的“旧业”,二十年的人生轨迹似乎兜了一个大圈。许多人对李建勇的这一选择不相信,毕竟名人选择名校挂一个教授的名头,是当前潮流。但和之前的做事风格一样,李建勇此次又选择了“全身心投入”,与母校签约做一名专职教授。

 谈起今后打算研究的课题,李建勇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1995年年中,当他还是西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的副所长时,曾应陈云贤邀请旁听了广发证券自营部门一个日常的市场分析会,其讨论的广度和深度竟然比学校的专业研究机构还专业,这种学术氛围一下子引起了他的兴趣。实际上,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即便是在2007年担任总裁后的繁忙时光里,仍著作不断,并多次荣获各项理论研究大奖。

 在广发证券的近二十年,李建勇先后负责过公司的投行业务、投资自营业务、经纪业务、投资研究和咨询业务等多个岗位,而此时也正是资本市场发生巨变的二十年。李建勇举例说,在券商代客理财的疯狂投机年代,广发证券没有介入一分钱,就是因为公司坚守了陈云贤提出的“风险收益对应论”的基本原则,从而使广发幸免于难;因为坚信证券市场的前景与网点的价值,在证券市场最低迷的2003年至2006年,他辅佐前任总裁方加春、董正青进行了几次重要的兼并收购,一举奠定了公司的江湖地位和行业版图;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他们提出举公司之力积极参与,最终做了109家公司的股改保荐,如今广发证券的大小非托管市值超过5000亿元,奠定了公司经纪业务和资管业务的巨大资源基础,并研究创设了多样权证,开市场多个创新先河。

 这些实践都有可能变成李建勇未来的研究题材,也正是多年浸润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践,使他重返学校做学术研究,具有了独特的优势。

 此次回归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是国家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在货币市场和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颇有声望,名誉主任曾康霖教授更是该领域的翘楚。李建勇说,他到中心以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或许在于资本市场,打算研究的课题包括投资者教育、财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的理论探讨,以及最钟爱的投行业务的系统研究。“陈博士(陈云贤)早年写过一本《投资银行论》,是这个领域的第一本专著,我以后步他的后尘,争取写一本《中国投资银行研究》”。

 李建勇说,在目前的资本市场上,一个证券公司的经营,所做的绝大多数事情和其他证券公司基本上没有区别,拉开差距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机会,干成关键的几件事。从李建勇的经历来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这是记者在李建勇最近微博中看到的一句话。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