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读书空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危中有机 揭秘城市博弈
戴军

 □戴军

 

 虽然也走过中国的不少城市,但真正洞见一个城市还是见诸于相关书籍介绍。近日读了《大困局—中国城市危与机》,对于中国城市博弈中引发的诸多问题产生反思,对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成败功过尤其是城市竞争力产生了些许思考。

 前些年,易中天的《读城记》让我对中国城市的性格有了初步印象,读何树青的《连城诀》、杨东平的《城市季风》、王军的《城记》和《采访本上的城市》,我感受更多的是作者对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和“城市美化运动”的尖锐批评。出于对城市命题的持续关注,走进《大困局》一窥究竟,我惊叹城市之间为抢夺各种资源而展开的竞争是那样的波澜壮阔,云谲波诡;震悸于城市无序的竞争和规划的短视带来的损失和灾难。当然,作者对城市竞争发展的整体把握和大量素材的有效驾驭,还有对城市竞争乱象表现出的忧虑和未来思考的远见,同样令我为之击节。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困局》是深圳作者汪在满继《大变局:中国股市20年》、《中国名牌命运》等畅销书后,推出的又一重磅之作。在读到书中描述城市竞争的惊心动魄处,让我几如身陷《三国演义》和《狼图腾》时的心潮澎湃。这部融感性和理性于一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思想性兼可读性并举的作品,对中国城市圈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融合进行的分析研究,足可振聋发聩。

 力求展现当代中国城市竞争的全貌,纵览城市发展全景,是作者创作《大困局》的初衷。诸如在兵不血刃而又相对漫长的城市竞争中,谁已被遗忘,谁又在快速崛起?城市化“大跃进”呈现出何种表现?谁是中国“第四极”?这些内容,书中均有解读。在这样一部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作品中,作者用理智的笔触完成了当代中国城市竞争画卷的清晰再现,这其中既有对相关历史的回顾和往昔的描述,也不乏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大困局》共分十章,通篇由一个个案例连缀而成,思路连绵却独立成章,导读和点评穿插其间。可读性强、大量案例的呈现是该书的一大看点。全书再现了当代中国城市竞争中具有划时代意义和具有时代标志性的事件。比如,武汉城市圈五年六次申报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艰难曲折,珠海机场建设的前因后果,蓄势而发的海西区等。这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管窥到中国当代城市发展演变的路线图,也使得该书因此有了不可或缺的存史价值。

 电梯使城市向高空疯长,高铁使城市在大地延伸。十几年来,中国的城市建设以惊人的速度行进。凭着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品牌战略、城市发展战略的策划与研究经历,作者以城市竞争力为主线,直击诸多的案例和问题,在宏观层面上展开叙述,通过系统而深入的解剖,试图将笔力渗透到中观与微观层面,藉此呈现出当代中国城市竞争的风云际会。

 思辨深刻、前瞻性强是《大困局》给我的第一感觉。在书中,作者从专业的角度为城市发展把脉问诊,建言献策。书中首次提出产业集群的“主题经济”概念,对城市竞争的决策极具借鉴价值。观点尖锐、批判性强是《大困局》的又一特征。一些城市一窝蜂地进行所谓“国际化”运动,究其原因恐怕很大程度还是城市决策者的“政绩情结”在作祟。对于城市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概念名词,值得探究的地方实在太多,解读的眼光也各有不同。诚如“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法国作家普鲁斯特所言,“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找寻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去上海,用发展的眼光;看北京,用历史的眼光;到巴黎,用艺术的眼光……那么,看《大困局》,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眼光?对城市的解读应该持有怎样的角度?

 城市的兴衰不仅仅是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关系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心理愉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困局》的出版,无论是对城市的决策者、研究者还是广大市民,都不无裨益。这也是我对本书的价值判断,引领我们的城市走出竞争中的困局,走向科学发展的未来;引领我们的市民爱我们生活、工作的城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