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海外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报库检索
2011年09月1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金融城传真
“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
本报记者 王亚宏

 □本报记者 王亚宏 伦敦报道

 

 普通英国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并不陌生,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贴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各色商品早就占据了大小商场与超市货架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与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必需品,早就将中国商品和英国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中国商品让英国普通消费者的钱包“减负”。低成本的中国制造的产品成了不少价格敏感型消费者的首选,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消费者收入缩水,更凸显出中国商品的价格优势。

 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院的泰勒·洛克尔博士对这一点体会颇深。虽然这位美国学者没有像他的老乡那样亲身实践一下“离开中国制造商品的日子”,但这位在北京和上海都待过的中年人完全了解中国商品在欧洲的影响力。他认为出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像乐购这些大型超市都喜欢中国制造的商品,而且这些商品对消费者也很有吸引力。

 事实上,喜欢中国制造的不止是乐购等大型零售商,一些欧洲本土的中小型零售商也在积极寻求合适的中国产品。9月初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中国品牌商品欧洲展”上,有超过7万人次的观众参观了展览。据主办方估计,其中专业采购团约5万人,这些采购团都找到了自己中意的产品。在下一个供货周期后,相信又会有不少适销对路的中国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来自海关的统计数字更加直观。今年前5个月,中英商品贸易额达209.7亿美元,其中,中方对英出口155.5亿美元,增长13.6%。

 从服装到电器,从玩具到箱包,大批中国制造的商品这些年登陆英国,既拉动了中国的外贸,又让英国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但红火的景象下掩盖着一个尴尬的事实:英国消费者只知道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却对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的商品一无所知。

 19岁的英国大学生鲁斯虽然知道大熊猫和长城,但被问及知道哪些中国品牌时,却一个都不知道。后来在几个朋友的讨论下,好不容易举出了一个例子:青岛啤酒。使用中国商品而不知道中国品牌,这正是中国产品在“走出去”中遭遇的困境。

 比如在大型连锁超市塞恩斯伯里和乐购等超市里卖的微波炉,都是中国制造,而且大多数都是格兰仕生产的,但使用的都是欧洲厂商的品牌。消费者在使用这些微波炉时非但不知道中国品牌,而且还会成为他们接受格兰仕的障碍,因为中国商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在欧洲市场上遇到自己生产的贴牌商品的竞争。

 这种“中国创造”的品牌缺位,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利润低下。目前中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企业普遍存在品牌战略不明,投入不充分等短板。在英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国品牌形象,加强中国品牌的竞争力是中国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然而完成这个任务并非一夕之功。英国 “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教授就提醒说,改变欧洲人对“中国制造”质量的偏见是重塑中国品牌努力的第一步。品牌的刻板印象非常重要,说起电视、相机等产品,欧洲人普遍认为日本货就是质量可靠的象征,而建立这种印象正是中国品牌努力的方向。

 在质量、设计以及专利等多方面综合下工夫,真正创出中国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让中国创造替代中国制造,成为英国消费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010042号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