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资管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用户中心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降息风不止 中国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 本报记者 胡雨

  ● 本报记者 胡雨

  

  继瑞士、加拿大等国央行上周继续降息后,日前美联储也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如期降息25个基点。但相较此前较为汹涌的全球降息潮,经历明显宽松后,市场普遍预计,不少央行将在明年放缓降息步伐。

  对中国资产而言,业内人士认为,外围宽松环境延续叠加国内强有力政策持续释放,使得其明年配置价值仍然获得看好,A股及港股中的红利、电子、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值得关注。

  流动性环境维持宽松

  北京时间12月19日凌晨,美联储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如期降息25个基点。不过,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表态看,美联储此次堪称“鹰派”降息,释放出倾向于明年更少降息的信号,并引发美股明显调整。

  从2024年3月瑞士打响海外主要发达经济体降息“第一枪”以来,瑞典、加拿大、英国、欧盟、美国、新西兰等多个经济体陆续加入降息行列,新一轮全球降息潮为权益市场走强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支撑。不过,与美联储本次降息声明相似,随着利率不断下行以及国内通胀持续降温,近期多个经济体央行在继续降息的同时,也释放出后续或放缓降息步伐的信号。

  以加拿大央行为例,其于北京时间12月11日晚间将政策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此其年内累计降息幅度已达到175个基点。从该国央行发布的声明看,其不再提及“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测一致,预期进一步降息是合理的”的措辞,这被市场视为可能放慢货币宽松步伐的信号。

  展望2025年,外围市场流动性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对此,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判断,美国国内诸如对内减税、对外加征关税等政策如果落地,可能引发美国二次通胀,对2025年美联储降息节奏和幅度的扰动可能较大,美联储大概率将在后续政策讨论中计入这一风险。“后续外部流动性环境依然维持宽松,但宽松幅度边际减弱且不确定性提升。”

  结合对全球经济景气度下行趋势、朱格拉周期下行趋势以及主动去库存周期的判断,国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弛认为,至少到2025年上半年,海外流动性向好的环境仍然可以延续。

  科技、内需仍是中期主线

  如果说海外流动性宽松延续为中国资产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那么国内政策端的强劲发力以及A股市场相对较低的估值,则有望成为市场资金进一步加大配置中国资产的动力。

  “12月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2025年经济工作的安排,出现了多个历史上的首次表述和罕见表述,如‘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体现了中央对于明年做好经济工作的紧迫感和坚定决心。”在董忠云看来,2025年万得全A中枢有望进一步提升。

  随着“政策底”“市场底”陆续出现,A股“盈利底”何时出现成为投资者下一步关注的重点。张弛表示,预计2025年全A盈利增速约为7.2%,全年估值扩张空间大约19%,这意味A股市场2025年或有26%的上涨空间。总体上,张弛对后市行情并不悲观,但预计真正的发力点将在2025年下半年。

  立足当下,A股市场哪些行业板块更值得提前布局?对此,董忠云认为,短期看,降准降息有望较快落地,红利板块性价比将有所提升;中期看,内需板块有望成为未来市场的主线之一,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也是2025年重要任务,当下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浪潮正持续升温,建议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的投资机会。

  张弛判断,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或以主题投资为主,“春季躁动”期间,电子、计算机、机械、军工相对比较占优,其中机械板块主要关注机器人相关投资主题;2025年二季度投资机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黄金及黄金股、创新药和内循环主题。

  相对而言更加受益于美联储降息的港股市场,后市投资价值同样得到重视。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供给出清后需求再度回升且盈利趋势平稳的互联网板块;二是政策支持和产业转型方向,如中端制造业出海等;三是红利板块,如明年财政政策发力,红利板块中的大金融板块投资机会或更突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 1分 很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非常差,太令人失望了!
  • 2分 不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不好,不能满足要求。
  • 3分 一般
    商品样式和质量感觉一般。
  • 4分 满意
    商品样式和质量都比较满意,符合我的期望。
  • 5分 非常满意
    我很喜欢!商品样式和质量都很满意,太棒了!
点击星星就可以评分了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