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宋维东
在中国一重集团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鹏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一重集团始终站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自主化最前沿,当前已发展成为全球核岛装备制造引领者、世界最大“双超”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极限制造技术领导者、冶金企业全流程设备供应商和国防装备重要供应商。站在新的起点,公司将充分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聚焦装备制造主业,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全面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研发制造能力持续提升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这个以机械闻名全国的工业重镇,如今在“工业立区、工业兴区、工业强区”战略指引下,正积极打造装备工业基地、新兴产业基地等重大战略基地,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经过70年发展,中国一重集团和富拉尔基区、齐齐哈尔市形成了紧密的城企融合关系,互促共融。
“在成立之初,我们仅用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114个工程项目、58.5万平方米建筑、5046台套设备的建设任务,建起了当时规模最大、设计最合理、装备最先进的重型机器厂。”徐鹏表示,按照边基建、边准备、边生产的方针,这里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第一台1.25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完成了国内首套中铝2800毫米铝板冷、热轧机和3万吨模锻水压机的自主设计和制造任务。此后,公司研制了水下及水面重大国防装备,葛洲坝二期“330工程”大轴成功交付使用,我国第一套1700毫米冷热轧机、第一台3500吨双点压力机等一批大型成套产品陆续出产。
“当时,这些重大装备成果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成套重型装备的历史,有效满足了钢铁、汽车、煤炭等行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急需。”徐鹏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重集团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通过联合设计、合作生产、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成功研制了以宝钢2050mm热连轧机和1900mm板坯连铸机、2800XPB大型矿用挖掘机、小松机械压力机、热壁加氢反应器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新产品开发步入快车道,有力推进了我国成套重型装备国产化自主化发展。
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一重集团走出富拉尔基,触及更广阔的市场。公司在大连、天津建立基地,充分发挥优势,壮大研发制造力量,实现了从内地到沿海的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愈发完善,中国一重集团的研发制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司继续创造了多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套国产化80万吨/年加氢裂化装置、国内首台1200WS四辊可逆冷轧机组、国内首台全液压卷取机、国内第一台4000吨机械压力机、国内最先进的900毫米六辊可逆式冷轧机、国内首台大型盘磨机、国内首台30万千瓦核电站反应堆压力容器、国内第一条1780毫米冷热轧生产线、国内最大3.5米炉卷轧机、国内最大重达2044吨煤液化反应器……
中国一重集团产品和业务领域逐步拓宽,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公司的冶金成套设备、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重型容器等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极高,推动重大装备加快国产化。
凭借完善的产业布局,中国一重集团彼时形成了富拉尔基铸锻钢生产基地、大连核电石化重型容器生产基地、天津重型成套设备生产基地,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公司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牵头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徐鹏说。
在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助力下,中国一重集团成功实现“示范快堆”“国和一号”“华龙一号”“玲龙一号”等核岛主设备国产化,3000吨级浆态床锻焊加氢反应器等多项装备刷新世界制造纪录。同时,公司科学打造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具备一次提供钢水900吨、最大钢锭715吨、最大铸钢件780吨、最大锻件400吨的世界极端制造能力。“公司打破了核心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困境,推动我国成套重型装备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徐鹏说。
改革创新培育新动能
前些年,受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中国一重集团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人员臃肿、包袱沉重,干部职工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公司经营业绩一度出现连年亏损的局面。
困局之下,中国一重集团全面打响改革攻坚战,有效破除阻碍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障碍,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智慧。
中国一重集团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建立“研、产、供、销、运、用”快速联动反应机制,与地方政府、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此外,按照“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原则,建立了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激发全员活力和动力,提高全员干事积极性。
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实现了“以改促变、以变促通、以通促活”,“老国企”重新焕发出“新青春”。
涅槃重生的中国一重集团,创新氛围更浓了,发展底气更足了。公司乘势而上,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软硬件设施,全面提升研发制造能力。
“公司持续聚焦装备制造主业,坚持以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战略,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敢啃硬骨头,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关键成套设备和基础材料,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徐鹏说。
近年来,中国一重集团建成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能源装备材料研发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统筹打造设计研发平台、制造基地技术转化平台、战略协作研发平台、协同客户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四大平台”。“我们全力打造大型铸锻件制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高端装备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牵头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深度融入国家攻关体系,形成国家战略所需、政策所指、市场所向的产业支撑。”徐鹏表示。
中国一重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发并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及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新装备,打造了更多“国之重器”,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好建强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建设一批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创新示范基地、成果转化和技术孵化中心,进一步增强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源头供给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和迭代升级,不断提高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徐鹏说。
加快高端化转型升级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重型装备行业加快高端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装备制造企业加快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带动配套、专业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面对发展新趋势,我们要加快建设产业结构合理、质量效益领先、创新动能强劲、安全保障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徐鹏表示,公司坚持材料与装备并重,装备与服务并举,国内与国际共同拓展,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智赋能、管理创新,打造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不断强化产业控制力和品牌影响力。
目前,中国一重集团形成了以高端装备、专项产品、高端材料、工程与国际贸易、现代制造服务业、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战新及未来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布局。公司不断创新央地合作模式,长三角高品质铸锻新品基地和酒泉西北产业基地等相继建成投产,风电等产业体系初步构建,推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有效落地。
“公司将继续围绕重点领域,加快高端化转型升级,持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关系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未来产业,不断增强新动能。”徐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