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力能源融合 打造具有能建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上接A01版)向着“交融”“数智”“联通”三大趋势蓬勃发展。通过一系列深化合作,中国能建融合赋能的势能愈发磅礴。

  优化布局 激活发展新动能

  创新激发新动能,改革释放新活力。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中国能建正朝着建设更具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阔步前行。

  “作为央企,在打造一流企业过程中,中国能建紧紧围绕‘三高两低三强’八大管理目标下功夫。”宋海良介绍,即一切要围绕高效率、高质量、高效益,低成本、低风险,强党的领导、强创新驱动以及强文化赋能,书写改革、发展、管理、党建四篇大文章。

  “这几年,我们在改革方面下的功夫非常大。”宋海良说,在优化结构布局方面,中国能建在全球化布局、区域化布局、产业化布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中国能建实施全方位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加快新能源、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绿色先进材料等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工作,对符合上市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究开展分拆上市。

  “我们集中精力做增量市场跟集成市场,目前新能源、储能、氢能已成为我们的核心产业、核心生产力、核心利润来源。”宋海良说,围绕综合储能,集团成立了储能联盟,将央企、地方企业、民营企业、科研机构等优质资源力量整合在一块。此外,在氢能、高空发电方面也在加快布局。

  在市场区域布局方面,中国能建全面打造“六型”总部,组建六大事业部、国内六大区域总部、国外六大区域中心和国际集团、数科集团、氢能公司、绿色建材公司、装配式产业公司等多个新平台,打造新支撑点和增长极,高质量实现布局结构深刻变革。

  一系列改革激发中国能建发展原动力。数据显示,近三年,中国能建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1.48%、51.75%,年均增长30.35%、14.92%。

  低碳转型 提升产业“含绿量”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进行全面绿色转型,不仅仅是能源、电力,所有的产业和业态都要进行绿色转型。”宋海良说。

  作为科技创新型、一体化能源型、综合基建型、融合发展型“四型”企业,中国能建强化绿色低碳转型,围绕“六全”领域,在规划设计、产业投资、工程建设、工业制造等环节,推动构建全链条、全要素绿色产业体系。

  “我们的建筑要进行绿色转型,整个楼就是低碳甚至零碳的建筑。此外,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领域,都要进行绿色转型。”宋海良表示。

  中国能建聚焦“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综合储能、一体化氢能“两个支撑点”,全力打造大型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风光氢储”多能互补、压气储能、抽水蓄能、绿氢氨醇等重点项目;围绕绿色公路、港口、机场、轨交、船舶等领域,系统提出绿色交通融合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以绿色交能融合新模式赋能全球交通可持续发展,全力做强“绿色+交通”;通过“装配式+新能源”“装配式+数字化”等方式,助力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做优“绿色+建筑”;加快构建集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服务于一体的全链条绿色工业发展体系,全力做精“绿色+工业”,全面提升绿色工业化发展水平。

  下一步,中国能建将全力做强做大新能源产业,着力打造综合储能,持续擦亮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能建名片”;系统升级一体化氢能,加大对“绿电+绿氢+绿氨+绿醇”项目的投资开发力度与技术集成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新材料和生态环保产业,持续提升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技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