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2日,“2024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宜宾举行。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产业迎来高速增长。但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动力电池安全问题频发、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
专家表示,动力电池产业要迈进“高标准”发展阶段,技术创新和规范化是关键,推动行业降本,进一步提升安全性。另外,储能有望成为下一个行业增长极。
● 本报记者 康曦
提高安全标准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2472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18%。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动力电池产销量累计分别为2015.1GWh和1789.7GWh,装车量累计1307.4GWh。
当前,动力电池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会上表示:“动力电池面临标准化等难题,主流电芯规格180多种,充电系统19种。种类过多影响生产效率,成本和质量也难以保障。”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其中,动力电池是影响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动力电池行业迈进“高标准”发展阶段,安全性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当前,一些动力电池的安全系数远远不够。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约2500万辆,电芯装载量数十亿个。提升安全性,重点是电池,标准是关键。一些产品号称安全失效率达到PPM级,即安全失效率为百万分之一,但实际上其安全失效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水平。”曾毓群表示,安全性涉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要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共同提高安全标准,建立绝对的安全标准红线。
要竞争不要内耗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官方微信公众号数据,2024年1-6月,我国国内动力电池产量累计345.5GWh,同比增长24.0%;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03.3GWh,同比增长33.7%。装车量远低于产量。
专家表示,竞争带来效率和市场活力。汽车电动化是发展趋势,不能用静态指标测算产能利用率,不能用衡量传统产业的方式看待新兴产业,要为新兴产业发展留足空间。
行业竞争氛围有待改善。朱华荣认为,“在产业转型时期,出现一些问题属于正常现象。但竞争不能内耗,要以解决用户痛点、创造更大价值为目的。”
动力电池行业下一个增长点备受市场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当前动力电池技术体系已相对稳定,下一步的增量主要来自海外市场,以及电动车对燃油车更大规模的替代。在这个过程中,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的优化至关重要。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增加,电力需求增加将对电网产生影响。储能和车网互动技术将迎来新机遇。另外,退役电池的回收利用将迎来增长。
储能市场大有可为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广泛应用,新型储能系统在电力调峰、削峰填谷和提高电网稳定性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新型储能技术的主导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认为,储能将成为锂电池下一个重点发展领域,需要技术攻坚以解决安全性问题。锂电池应用场景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性能不断提升和成本持续下降。锂电池在新能源车领域已实现大规模应用,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将大有可为。欧阳明高测算,在循环寿命为7000次的情况下,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有望达到0.2元,与抽水蓄能持平。大容量电池是重要发展方向,600Ah及以上的大容量电池可以减少电池数量和相关附件,以规模效应实现降本。但大容量电池在热失控时温度会更高,容易引发正极参与反应。因此,储能系统对电池的安全性、耐久性和品质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于储能电池发展前景,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表示,目前,电池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比例为20%左右。未来,储能系统的降本要依靠系统标准化,而非一味依赖电芯价格下降;电芯价格稳定有利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商业生态。行业应聚焦于提升产品性能,如提高循环寿命,而非单纯以低价竞争。对于电池大型化的安全问题,刘金成认为,重点在于连接,提升储能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在于降低连接数量和提高热管理技术。同时,需要监管部门推出新的安全管理标准,规范设计和生产。此外,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监测电池状态,也是提升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锂电池成本快速下降的阶段已经过去。宁德时代副总裁孟祥峰表示,未来在原材料成本没有大波动的情况下,企业更多要依靠技术提升、工艺改善、产业链合作以及新场景开发,进一步挖掘降本潜力。另外,锂电池储能和抽水蓄能处于不同的政策环境,未来应适度调整,以促进公平竞争。
业内人士表示,动力电池产业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载体,亦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之一,未来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