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8月22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行持续提示长债风险
债市供需格局将趋于均衡
● 本报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

  ● 本报记者 彭扬 欧阳剑环

  

  近一年以来,资金大量涌向债券市场,央行提示长期国债利率风险,交易商协会对几家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交易商协会根据自律规则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自律调查,相关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在央行提示风险后,“一刀切”暂停国债交易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此外,随着近期国债、地方债发行进度加快,债券市场供需格局将进一步均衡。

  加大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查处力度

  近年来,在利率较低背景下,中小银行、非银、资管等各类主体活跃在债券市场,交易活动日益复杂,其中部分机构内控不严,市场违规行为有所抬头。

  为维护债券市场秩序,8月初,交易商协会“出手”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启动自律调查,同时,查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借账户和利益输送等国债交易违规行为。

  在交易商协会频频开展动作之后,债市反应强烈。那么,交易商协会对4家农商行启动调查的背景是什么?其违规问题是否已经查实?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交易商协会已建立大数据监测体系,能够及时识别异常交易。前期,交易商协会在已移送公安部的案件调查中就已发现,部分机构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中存在涉嫌操纵市场、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近期交易商协会在大数据监测中,又发现四家农商行存在明显的操纵市场现象并涉嫌利益输送。交易商协会根据自律规则对其进行自律调查,相关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徐忠表示,从自律调查的违规交易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不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内控不严,激励机制又过于灵活,给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以可乘之机,有交易人员借机与场外私募内外勾结进行利益输送。另外,高频对冲交易等策略本是境外对冲基金常见的操作手法,具有较高投资风险,而国内中小金融机构却是用老百姓的存款来赌方向、博价差。

  “数据表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了50%,如此激进的交易策略显然超越了其风险管理能力。”徐忠称。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23年债券交易规模近2000万亿元,市场参与者超过5万户,对促进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市场发展壮大,也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

  “例如个别中小银行、资管机构以及货币经纪公司内控管理不严、激励约束机制扭曲,展业风格激进,不顾风险,甚至利用市场利率下行趋势,违规代持债券、操纵市场、出借账户、开展利益输送,或为上述违规行为提供便利,‘赚了是自己的,亏了是机构的’,损害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对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货币市场传导亦产生了严重干扰。”徐忠称。

  交易商协会在人民银行指导下,持续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针对债券代持、出借账户、经纪虚假撮合等交易违规行为,累计作出自律处分40余家次,部分情形严重的机构及个人,还受到了暂停业务权限、市场禁业等严肃处理。此外,交易商协会建立了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公安等相关机构执法衔接机制,并将有关资管产品涉嫌大额利益输送案件线索,移送公安部门。

  交易商协会表示,下一步,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持续推动优化银行间二级市场制度建设,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查处,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维护债券市场良好的交易秩序。

  “一刀切”暂停国债交易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

  今年以来,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导致债券市场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缩小甚至拉平,长期国债利率已经偏离合理区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泡沫化倾向。

  徐忠表示,针对正在累积的债券市场风险,尤其对风险控制能力很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有责任进行风险提示。尤其是当前市场存在三个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予以厘清。

  首先是认为短期和超长期国债利率影响因素是一样的。业内人士分析,短期经济指标一般对2年以内、最多5年以内的国债利率影响比较大。超长期国债利率与短期经济指标的关系没那么大,而更多受到金融市场投资策略和投资情绪等因素影响,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例如,美国二战后一度宣称其10年期国债利率不会超过4%,然而1959年末利率就已经达到4.7%,到1969年末更是突破7%,后来石油危机期间最高到了15%以上。(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