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31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特高新:发力科技创新 抢占低空经济风口
● 本报记者 康曦

  ● 本报记者 康曦

  

  近日,海特高新董事长万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以来,海特高新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聚焦新产业,深耕高端装备研发与保障、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等赛道,通过持续科技创新,掌握了一系列前沿技术,突破了多个技术难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当前,低空经济成为新的产业蓝海,海特高新具备先发优势,并与多家头部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打造联合科创平台,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处于两头受限的局面,不仅依赖于国外采购飞机,而且飞机维修也靠国外保障,维修费用高、周期长且技术受限,迫切需要打造自己的航空检测和维修技术产业。在此背景下,海特高新于1992年成立,并于2004年7月以民营航空维修第一股登陆资本市场。

  如今,海特高新已成为我国民营航空领域的中坚力量,实现了多个“唯一”。公司是国内唯一可以同时进行波音B737NG和空客A321客机改货机的公司;唯一同时拥有运输飞机、公务机、航空部附件维修以及飞行员培训CAAC、EASA、FAA等许可的民营航空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唯一同时具备波音、空客系列飞机的D级全动飞行模拟机研制能力的企业。目前,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第三方飞行员、乘务员培训机构。

  科技创新为海特高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公司在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渐进式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万涛表示,海特高新在航空发动机、电子、机械、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模拟仿真等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有助于公司抢占低空经济发展先机。

  布局低空经济产业

  2024年被称为“低空经济元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成为新的产业蓝海。基于看好低空经济发展前景,海特高新子公司安胜公司早在2021年就前瞻性地布局了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

  目前,安胜公司已与国内主流eVTOL头部企业就分系统仿真模拟、工程模拟机的研制等开展合作,协助主机厂商研发、设计飞行器以及适航取证工作。海特高新董秘张龙勇表示:“低空经济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目前,低空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推动下,未来发展空间巨大。这将给公司模拟机研制、飞行员培训、航空工程技术与服务等业务带来积极影响。”

  据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33.8%。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在低空经济领域,海特高新具备先发优势。安胜公司2022年就交付了中国首台eVTOL模拟机。张龙勇称,公司将在eVTOL分系统模拟、工程模拟机研发制造、飞行培训模拟机研发制造、相关部件制造以及运营保障等方面进行布局。

  近日,海特高新与多家低空经济领域的头部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围绕eVTOL飞行模拟器/设备研发及人员培训、整机大修、改装和部附件维修开展合作,打造联合科创平台,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客机改货机需求旺盛

  目前,海特高新是中国最大的飞机大修、航空部附件维修、飞机客机改货机民营企业。

  “一架客机的使用寿命通常为30年。但是,使用15年后随着乘坐舒适性下降以及燃油损耗率提升,航空公司在综合考虑性价比后,一般会选择出售或者将其改为货机。”张龙勇告诉记者,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货运飞机市场需求大增,催生飞机客机改货机的需求。客机改货机涉及飞机结构大幅变动等复杂问题。

  海特高新决定涉足客机改货机业务。2016年,公司通过合作方式成功开发波音B737-700、B737-800客机改货机方案,取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和以色列民航局的补充型号合格认证及改装能力批复,并获得中国民航局民用航空器补充型号合格认可;2023年公司与EFW(德国空中客车改装公司易北飞机有限公司)签署A321客机改货机协议。

  “为应对客机改货机旺盛的市场需求,公司正在建设天津第三期机库,预计2025年投入使用,届时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客机改货机产能。”张龙勇说。

  在航空部附件维修领域,海特高新具备超过4万件号的维修能力,维修类别和数量国内领先。“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和客户群体扩大,公司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张龙勇表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