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01版)
地方国资纷纷入局
耐心定力日益增加
专家普遍认为,母基金具有杠杆撬动作用和资源整合功能。通过设立母基金,地方政府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形成资金合力,共促产业发展。
地方产业基金通常采取地方政府发起引导,多方资金共同参与的模式。2023年初,广州宣布依托广州产投成立1500亿元产业母基金和500亿元创投母基金。截至2024年一季度,这两大母基金与头部机构、产业龙头企业和研究院所等合作设立超30只子基金,总规模超470亿元。
7月6日,广东省宣布组建落地全国性创投联盟,未来3年,创投联盟将成立10个以上子联盟,吸纳100家以上机构,预计将撬动社会资本1000亿元以上。
国企和金融机构也积极入局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以新近设立的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为例,母基金的形式均为有限合伙企业,近期披露的信息显示,上海国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三大产业基金中均为持股比例最高的有限合伙人,在集成电路母基金中拟出资200亿元,在生物医药母基金和人工智能母基金中分别拟出资100亿元。沪上两大券商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的子公司分别拟出资10亿元参投三大产业基金。此外,三大产业基金的意向出资合伙人还包括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上汽集团等。国泰君安表示,此次参与投资设立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体现了公司对于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与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看来,上海市组建国经投资并在三个方向推进母基金设立,是国有资本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动作。
政策持续护航
创投未来可期
地方产业母基金捷报频传,国家级母基金近期也有新动作。
5月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3440亿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等6家银行表示参与出资国家大基金三期。6月底,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披露,已完成新一批子基金的签约设立任务,子基金认缴总规模超过1080亿元,基金二期设立工作也正加快推进。
近两年在持续的政策支持下,央企、险资等多类“长钱”也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创业投资、股权投资。
“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共管理了126只创投基金,认缴规模529亿元,已投资金额313亿元,主要投向了先进制造、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在推动科技攻关、加大科研投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务院国资委资本运营与收益管理局局长王海琳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同,在放宽规模限制、提高出资比例、注重整体业绩和长期回报考核、明确尽职免责容错条件等方面,给予中央企业创投基金更大支持。
监管方面也在加大力度为险资进入科技创投保驾护航。金融监管总局2023年9月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明确了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的最低标准,推动释放更多保险资金进入到科技创新领域。
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寿集团旗下国寿投资公司与上海国投、浦东创投签署科创投资基金合作意向协议。此前,中国人寿在股权投资领域已开展多种探索。2023年底,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完成募集发行“中国人寿—沪发1号股权投资计划”,以S份额投资方式受让上海汽车集团股权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所持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约118亿元,由此成为上海市多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的间接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