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7版:私募基金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22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星阔投资邓剑:
看好红利资产中长期投资机会
□本报记者 王辉

  □本报记者 王辉 

  

  近年来星阔投资在量化投资行业崭露头角。日前,星阔投资创始人、投资总监邓剑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持续推动自身投研团队的培养以及外部基金经理的引入,建成了“流水线和PM制并举的投研体系”,策略体系进一步趋于成熟。展望未来,公司希望以更加高效的策略研究协同效应,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健和高效的资产管理服务。

  对于今年以来备受市场关注的红利投资,邓剑进一步表示,红利赛道算不上拥挤,红利资产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

  继续看好红利资产

  成立于2020年9月的星阔投资,是一家专注于国内股票量化阿尔法策略的量化私募机构,持续位列国内量化行业的中坚梯队。

  日前,星阔投资发布公告称,下调公司旗下红利低波指增产品相关费率及业绩报酬比例,这一消息获得业内广泛关注。对此,邓剑表示,目前来看红利赛道尚且算不上拥挤,红利资产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继续看好红利资产的中长期投资机会。一方面,红利指数具有“动态调整”的天然特征,能够实现对相关优质资产的动态筛选;另一方面,从资金、价格和量能三大维度的最新数据来看,当前红利赛道还谈不上过于拥挤。例如,目前公募基金中进行红利资产投资的资金规模总额在2000亿元左右,占整个公募规模比重不足1%;从私募市场来看,当前推出红利产品的私募机构还不多;从量能层面来看,截至2024年6月末,红利品种成交量占整体市场的比重不大;从价格层面来看,红利品种也并未出现系统性高估的情况。

  对于公司的红利指增策略,邓剑表示,从选股策略来说,相关指增产品背后的选股模型和公司其他宽基指数的选股模型完全一样,共用相同的因子,只是对标的指数不同。

  邓剑表示,在红利指数等长期表现出更强韧性的指数标的上,用量化的策略去做指数增强,更可能为投资者带来长期复利效应。而公司日前对相关产品线进行降费,其中最大的考量就是让利于投资者,更好与客户实现长期共赢。

  流水线和PM制并举

  在创立星阔投资前,邓剑在量化投资领域积累了10年的专业经验,先后在国内多家知名头部量化私募担任基金经理和阿尔法策略投资总监,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创性使用人工智能(AI)进行量化策略开发的先行者。

  基于“满足客户不同风险收益需求”的根本出发点,目前公司的策略线覆盖了从超低波动到高波动的多个风险等级,能够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在公司的投研体系方面,邓剑介绍,公司自2022年开始聚焦自身投研团队的培养,并开始引入外部基金经理;2023年公司建成了“流水线和PM制并举的投研体系”,策略体系进一步趋于成熟。2024年以来,公司各策略线的超额收益或绝对收益表现始终处于全行业第一梯队。

  目前,星阔投资在“7环8组12核”的体系下进行快速策略研发,8组指的是8个阿尔法策略小组。公司从外部引入3位PM(投资经理),公司内部也培养5位“准PM”,组建8个相关性较低的策略小组。7环是指量化投研流程的7个环节,体现了流水线制度的投研模式。在传统的5个量化环节(数据分析、因子挖掘、因子组合、组合优化、算法交易)之上,公司还增加AI应用和风险监测两个环节。12核则是指投研团队有12个投研核心,每个投研核心会关注多个环节。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种团队结构实现策略研究的协同效应,以期最终形成的公司层面策略能够超越各小组单独策略的总和;未来,无论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多因子模型,我们都致力于覆盖更广泛的研究范围,并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健和高效的资产管理服务。”邓剑称。

  顺应行业规范和市场发展

  对于未来国内量化行业的长期发展,邓剑表示,新“国九条”等新政通过限制程序化高频交易、鼓励上市公司分红等措施,推动量化投资策略向中低频、更注重基本面分析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量化策略更加聚焦于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

  对此,星阔投资将继续拥抱监管,积极顺应行业规范和市场发展。通过持续不断的策略迭代,目前公司的量化策略已演变为偏中频策略,未来换手率还会持续降低。“我们现在已经有2万多个实盘操作的因子或者特征,其中基本面因子、另类因子的合计占比已经超过四成,随着更多类型因子的加入,公司策略的丰富程度也在持续提升。”邓剑称。

  邓剑认为,尽管今年以来量化行业经历某种周期性的低谷,但是长远来看,经历波动之后,量化行业风险控制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凭借量化策略在系统性投资方面的稳健性,优秀的量化管理人仍然会继续为客户贡献优秀的业绩。除了策略研发的精益求精之外,持续地进行产品创新,或许是量化行业未来应该要做的事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