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聚焦智能化、低碳化转型
专家把脉航运业长效发展路径
● 本报记者 王婧涵

  ● 本报记者 王婧涵

  

  在2024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上,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小鹏表示,航运业应积极顺应绿色低碳、智能发展的新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合作共赢,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虽然技术创新正不断驱动造船领域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我国港口也已进入自动化发展新纪元,但多位专家也表示,航运业发展中仍有部分关键技术需要突破,相关法规和监管政策仍存在堵点。

  绿色船舶成为必选项

  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到2030年国际航运单次运输任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8年平均减少40%以上;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的技术、燃料或能源占比至少达到国际航运所用能源的5%,力争达到10%。在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发展绿色船舶成为全球“必选项”。

  我国航运业在减碳方面步伐加快、进展明显。其中,绿色船舶应用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4年6月,我国已建造和在建的LNG动力船舶共计600余艘,纯电动力船舶440余艘,配套基础设施同样稳步推进。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书斌表示,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是船舶实现全生命周期净零排放的根本途径。中国船舶集团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也提到,采用绿色燃料作为动力的船舶将主导未来新造船市场,绿色船舶已经不是可选择项,而是必选项。

  智能化提升航运效率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航运业赋能。目前,全国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已超过5700公里,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实现全覆盖;海运进口集装箱、大宗散货电子放货平台应用不断拓展,为智慧航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智慧港口发展成果》报告显示,我国港口现已进入自动化发展新纪元。目前,我国已掌握了设计建造、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管理全链条的核心关键技术,港口生产环节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变,港口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港口服务向平台化信息化迈进。

  我国干散货码头自动化改造正在加快。秦皇岛港、黄骅港、青岛港、宁波舟山港等港口实现干散货作业流程全自动化,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智能技术也正在促进航运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自主航运初创公司Orca AI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在海上航行中部署人工智能,全球商业航运业每年可减少碳排放4700万吨;通过减少航线偏差,可帮助船舶每年减少约7075万公里的航程,相当于平均每艘船节省约10万美元的燃料成本,助力航运业实现减排目标。

  世界航运理事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候任)约瑟夫·爱德华·克拉梅克表示,航运业应当积极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主航行船等技术和设备,推进智慧航海,拥抱变化,塑造可持续、安全、有保障的航运业。

  聚焦能源转型路径

  虽然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已成为行业必然趋势,但在具体路径选择、关键技术、政策等方面仍有堵点需要解决。

  当前,国内外航运业正积极探索LNG、甲醇、电池、生物柴油、氢、氨等不同绿色燃料的应用,但仍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路径。

  不同路线意味着不同的技术难点。有船舶技术方向研究学者向记者表示,由于路程长、载荷大、补给难,新能源船舶在技术上的要求远高于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安全、成熟、平价的商业化运输,还有一段路要走。

  在政策方面,当前船舶绿色能源核算、评价和认证体系尚有欠缺,船舶低(零)碳发展内生动力尚未真正形成。多位专家提到,应完善船舶法规规范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船舶燃料消耗限值、碳排放强度等级评定标准;加快构建国内绿色燃料核算评价和认证体系;制定甲醇、电池、氢等加注、充换电有关标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