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0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7月13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息披露

  单位:万元

  ■

  (3)2021年度

  单位:万元

  ■

  以上数据显示,虽然公司产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稳定水平,产销率也达100%,但受整体市场环境、供需关系等波动的影响,公司近三年来效益水平逐年降低。公司效益水平的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原料价格的变动,如纯苯、丙烯、碳酸二甲酯等,这些原料的价格与石油天然气市场和煤炭市场的形势息息相关,是影响产业链成本的最主要因素,而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作为各种工业的基础原料,必然受到宏观经济周期和供需关系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对于产品销售定价主要取决于市场价格,同时考虑自身产品库存、上游原材料价格走势和下游客户需求变化等信息作为辅助定价影响。

  因此,公司产品效益的波动主要系产品售价和原料成本单价随宏观经济周期和供需关系的波动变化所致。尽管公司近三年效益下滑,公司总体毛利仍为正数,产品销售仍给公司带来净利润。

  3、同行业对比

  (1)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比较

  经查阅公开信息,公司同行业上市公司鲁西化工(000830.SZ)和万华化学(600309.SH)均披露了聚碳酸酯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情况,具体如下:

  ■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等公开披露信息。

  注:由于公开披露信息有限,鲁西化工2023年度聚碳酸酯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数据系根据其2023年1-3月数据简单年化得出。

  上表中数据显示可比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公司,而产销量基本达到平衡。

  (2)项目效益比较

  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鲁西化工(000830.SZ)和万华化学(600309.SH)的毛利率对比如下:

  ■

  由于化工行业周期影响,2021-2023年,公司与同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均呈显著下滑,毛利率变化趋势具备可比性。

  (二)结合分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及产能供应变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主要参与者扩产计划、市场占有率等,说明上市以来公司大额资产支出的必要性,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并充分提示

  自2021年9月上市以来,公司大额资产支出主要涉及项目包括:

  ■

  注:数据为在建工程累计投入金额,不含截至期末的已预付但未转入在建工程的工程、设备等款项。

  上市后新建项目与公司上市前已建成项目的产业链协同关系如下:

  ■

  如上图所示,公司上市后,秉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产业链设计和项目开发原则,以核心业务聚碳酸酯产业链为锚点,向上游原材端丙烯和碳酸二甲酯延伸,同时在新增的丙烯产能基础上,衍生构建聚丙烯和环氧丙烷-电解液溶剂等装置,既完善了公司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产线门类,同时开辟锂电池电解液溶剂新链条,最终形成新材料、新能源双链协同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状态。因此,公司上市后的项目建设具备符合公司自身产业链布局特点,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水平,具备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关于上述项目的具体分析如下:

  1、60万吨/年丙烷脱氢及2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项目

  “60万吨/年丙烷脱氢及2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项目”为公司首发上市募投项目之一。该项目原计划建设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及40万吨/年聚丙烯装置,设计年产60万吨丙烯和40万吨聚丙烯;上市后,公司结合自身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需要,于2023年3月1日经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将40万吨/年聚丙烯产能变更为20万吨/年。

  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已累计投入33.96亿元。公司对该项目投资必要性在于:

  (1)按照首发上市招股文件中公开披露的募投项目使用募集资金,满足关于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规定;

  (2)向前端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原料保障。公司已建成的酚酮装置和在建的环氧丙烷和聚丙烯装置均以丙烯为原材料,因此,通过建设60万吨/年丙烷脱氢装置(对应60万吨/年丙烯产能),公司可基本满足自身苯酚、环氧丙烷和聚丙烯装置原料的自主供应商需求,从而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供应稳定性,提高原料保障。

  (3)进入通用塑料领域,进一步拓展产品布局。本项目建设前,公司拥有13万吨/年聚碳酸酯产能,为国内聚碳酸酯行业主要供货商之一。聚碳酸酯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在电子电器、汽车、板材、薄膜、光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聚丙烯则属于五大通用性塑料之一,在包装用品、生活家居、电子电器、汽车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随着2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项目的投产,公司将得以填补在通用塑料领域的产品空白,实现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齐头并进,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协同优势。

  关于聚丙烯产品的市场分析如下:

  1)市场供需情况

  如前文所述,聚丙烯属五大通用性塑料之一,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家居消费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常见的与日常生活中相关的下游场景举例包括:

  ■

  基于广泛的产品应用场景,受益于国内制造业、农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领域拓宽,作为通用塑料的聚丙烯近年来的需求持续增长。根据百川盈孚、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聚丙烯表观消费量3,571万吨,近六年CAGR达6.29%,具体如下:

  2017-2023年度国内聚丙烯表观消费量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WIND,百川盈孚

  供给方面,国内聚丙烯生产厂商数量较多,呈现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伴随着聚丙烯需求量的持续增长,聚丙烯供应端亦呈现扩张态势。根据百川盈孚、隆众资讯等机构统计,至2023年末,国内聚丙烯产能已达4,101万吨/年,较2017年基本翻倍;产量约为3,234万吨/年,行业整体开工率近80%。

  面对国内产量的不足,近年来国内聚丙烯仍存在进口依赖,至2023年进口量412万吨/年,进口依存度超过10%,具体如下:

  2017-2023年度国内聚丙烯进出口情况及进口依存度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百川盈孚

  如上表所示,自2020年起,随着国内聚丙烯产能规模的持续攀升,聚丙烯产品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持续下滑;与此同时,为寻求更有利的竞争环境、开辟国际市场,国内聚丙烯企业积极寻求海外业务机会,努力打通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制造业中心的产品出海路线,自2021年起国内聚丙烯产品出口量已迈入全新台阶。

  2)行业未来走势分析

  在需求方面,聚丙烯作为五大通用塑料之一,在工农业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是诸多社会终端消费品生产过程中的必备材料,包括电子电器、日常家居用品、包装耗材、新能源汽车等,因此聚丙烯下游市场总体规模和居民消费水平息息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内自主聚丙烯生产技术进一步突破,聚丙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同时新能源汽车等聚丙烯新兴消费场景蓬勃发展,均对聚丙烯消费量起到带动作用;同时,结合2024年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4以来年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开局总体平稳,预计家居用品、包装耗材等与宏观经济和居民消费基本面密切相关的聚丙烯传统应用领域将继续维持平稳增长,为聚丙烯总体下游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

  同时,为提振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国家多次释放强有力政策信号。2024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将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在消费品领域积极开展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旧换新,形成更新换代规模效应,旨在撬动巨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复苏奠定了积极的执政基调,并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列为2024年政府工作的十项任务之一;2024年3月27日,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从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鼓励出台惠民举措、完善废旧家电回收网络、加大多元化主体培育力度、强化家电标准引领与支撑、全面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发展二手商品流通等角度积极推动家电以旧换新和家装厨卫“焕新”。

  而在供给方面,面对持续增长的下游市场需求,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内的诸多企业选择持续进行规模化的产能布局,以规模效应打造成本优势,巩固市场份额,积极抢占新增市场容量和行业话语权,由此带来未来国内聚丙烯产能的持续扩张,并将在2024-2025年迎来新增产能投产高峰期,供应侧压力加大,行业竞争态势将进一步加剧。

  2024-2027年预测中国聚丙烯供需平衡表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如上表下所示,根据隆众资讯预测,2024-2027年,国内聚丙烯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增长趋势相当,其中,2024-2025年将迎来新增产能的集中投放,2026年起随着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产能增速将逐渐放缓,且不排除后入厂商因市场竞争加剧而延迟投产计划或放弃项目建设。

  总体而言,未来3-5年内,我国聚丙烯行业预计将持续维持紧平衡的行业竞争格局,出现长期且显著的产能过剩情形的概率较低。

  公司聚丙烯装置设计产能为20万吨/年,相较于市场总体产能规模,公司聚丙烯装置对于行业供给侧的影响较小,具有需求腾挪空间和业务机会,因此不存在因公司建设该项目而导致行业竞争明显加剧、供需失衡的情形。

  综上所述,“60万吨/年丙烷脱氢及2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项目”建设,既是遵守首发上市招股文件中募集资金使用计划的监管要求,亦可完善公司自身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布局,进一步提升公司在有机高分子材料领域的综合竞争实力,且项目具有一定盈利空间,项目建设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10万吨/年高纯碳酸二甲酯项目

  “10万吨/年高纯碳酸二甲酯项目”同样为公司首发上市募投项目之一。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已累计投入6.98亿元。公司对该项目投资必要性在于:

  (1)同项目1一致,按照首发上市招股文件中公开披露的募投项目使用募集资金,满足关于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规定;

  (2)其次,该项目所产碳酸二甲酯(DMC)可作为公司主要产品聚碳酸酯(PC)原材料,实现公司核心业务之一聚碳酸酯产业链的补链、强链。公司建有13万吨/年非光气法聚碳酸酯项目,所需原材料分别为双酚A和DMC;首发上市前,公司已建成24万吨/年双酚A生产能力,而随着本项目的投产,公司可满足聚碳酸酯装置对DMC的需求,从而实现PC原材料的自主供应,解决原材料瓶颈。

  (3)此外,在满足PC原料需求的基础上,本项目可富余约5万吨/年DMC产量,可进一步增加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厚度。DMC是一种低毒,安全,环保的绿色有机溶剂和化学中间体,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高电介质常数、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低黏度等特性,可以作为电池电解液的主要溶剂,目前已大量应用于锂电池行业。

  关于锂电池电解液溶剂行业分析,请见项目4“2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处。

  3、30万吨/年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项目

  “30万吨/年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项目”为公司上市后新建的主要投资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35.30亿元,以丙烯和双氧水为主要原材料,采用直接氧化法工艺生产环氧丙烷,装置设计产能30万吨/年。

  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已投资22.42亿元,目前处于投产准备阶段,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建成投产。公司对该项目投资必要性如下:

  基于60万吨/年丙烯产能(即项目1),公司投资建设“30万吨/年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项目”可进一步提升原料丙烯附加值,同时为公司在建的“2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提供必要原材料,因此该项目在公司产业布局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于公司而言项目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环氧丙烷的市场分析如下:

  1)市场供需情况

  环氧丙烷,又名氧化丙烯,是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原料,是仅次于聚丙烯和丙烯腈的第三大丙烯类衍生物,下游需求集中在聚氨酯及化工板块,主要消费集中在聚醚、丙二醇和醇醚,此外还有碳酸二甲酯(DMC)、异丙醇胺、纤维素、非离子多元醇表面活性剂等,终端则延伸到汽车、家具、家电、高铁、建筑保温以及日化等贴合民生类项目中。

  2023年环氧丙烷下游消费占比

  ■

  数据来源:隆众资讯

  环氧丙烷下游行业较多,但从行业下游消费结构来看,聚醚多元醇长期为环氧丙烷的单一最大应用领域。聚醚多元醇作为化工原料,最主要用途为用来生产聚氨酯(PU)泡沫塑料。其中,软质聚氨酯泡沫材料具有显著的缓冲功能,且通常具有密度低、透气、吸音、保温、回弹性好等特点,广泛用于软体家居、鞋服生产、汽车零配件、防水涂料、塑胶跑道等;硬质聚氨酯泡沫材料具有绝热效果好、重量轻、比强度大、施工方便等优良特性,同时还具有隔音、防震、电绝缘、耐热、耐寒、耐溶剂等特点,广泛用于冷冻冷藏设备的箱体绝热、工业储罐及管道保温材料等。因此,结合上述产业链递进关系,居民消费景气度,尤其是在家居、鞋服、家电领域的整体消费水平将成为推动环氧丙烷市场容量增长的本质动因。

  根据百川盈孚统计,2017年以来,国内环氧丙烷消费量持续增长,由251万吨达到2023年的449万吨,复合增长率达到10%,具体如下:

  2017-2023年度国内环氧丙烷表观消费量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WIND,百川盈孚

  供给方面,环氧丙烷生产工艺主要分为氯醇法(CHPO)、共氧化法(PO/SM或PO/TBA-MTBE)和直接氧化法(HPPO),各工艺的基本情况对比如下:

  ■

  其中,氯醇法因其工艺技术相对成熟,生产过程相对安全,所需投资较小等有点,历史上长期为国内环氧丙烷产能的主要工艺。但氯醇法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氯化物的废水和废渣,极难处理,环境污染严重。同时,氯醇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次氯酸对生产设备具有较大的腐蚀性。传统的氯醇法生产工艺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已经不再适应环氧丙烷行业发展的趋势。早在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已经将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列入限制类,现有装置也正逐步退出。

  随着直接氧化法、共氧化法等工艺的日趋成熟,近年来我国环氧丙烷产能和产量均处于快速扩张局面。根据百川盈孚、中国化工报等机构和媒体统计,至2023年末,国内环氧丙烷产能已达622万吨/年,其中约1/4为氯醇法;2023年产量约为415万吨,行业整体开工率约67%。

  2017-2023年度国内环氧丙烷产量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WIND,百川盈孚

  进出口方面,因传统氯醇法工艺背后的环保和能耗问题,我国自2007年12月以来均禁止环氧丙烷的出口,直至2015年底政策才有所松动,自2015年11月10日起,国家允许直接氧化法(HPPO工艺)生产的环氧丙烷出口。但由于国内环氧丙烷长期存在供给缺口,故环氧丙烷产品出海节奏较慢,具体如下:

  2017-2023年度国内环氧丙烷进出口情况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

  2)行业未来走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直接氧化法技术的日臻成熟以及国家多项政策文件的明确支出,面对着国内环氧丙烷的产能缺口,国内多家化工企业积极筹备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项目建设,2024-2025年国内将迎来HPPO环氧丙烷装置的密集投产,据不完全统计,除公司30万吨/年装置外,中化国际、烟台万华、中化学天辰、民祥化工等逾百万吨产能将于2024年建成,而根据中国化工报,截至2025年,我国预计将新增约380万吨的环氧丙烷清洁工艺产能。

  需求端,如前文所述,目前环氧丙烷终端需求以软体家居用品、鞋服为主,该等作为国民传统的日常消费领域,预计将跟随国民经济总体水平而平稳增长,难以迎来爆发式需求。而在其他应用领域,环氧丙烷为锂电池电解液中碳酸酯溶剂的重要原材料,在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方兴未艾、海外出口蓬勃发展的市场背景下,环氧丙烷产业有望迎来又一需求增长点。

  同时,在出口放开的政策环境下,面对国内产能的日趋饱和,包括公司在内的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生产企业可拥有产品出口的选择,提高产能消纳。

  整体而言,基于当前行业能新建装置的建设进度信息和产品的需求分布,预计国内环氧产能的跳跃式扩张和下游需求的平稳增长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供需矛盾,环氧丙烷市场将逐步向宽松方向过渡,产品利润水平将有所缩窄。但同时考虑到随着国家“双碳”政策背景下环境保护和能耗管理的日益严格,行业内现有约160万吨/年氯醇法环氧丙烷产能因自身高污染、高能耗属性将面临加快淘汰局面,为新增的清洁产能让渡市场空间。

  综上所述,“30万吨/年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项目”建设是公司提升丙烯产品附加值、打造新能源产业链的关键布局,具有经济性,项目建设具有必要性。

  4、2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

  “2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为公司上市后新建的主要投资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1.60亿元,以环氧丙烷和二氧化碳为主要原材料,生产电池级碳酸丙烯酯、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碳酸酯电解液溶剂,并副产丙二醇、食品级二氧化碳等。

  截至2023年末,该项目已投资14.33亿元,目前处于投产准备,预计将于2024年下半年建成投产。

  通过该项目建设,公司可在现有10万吨/年高纯碳酸二甲酯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司在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领域的市场份额,实现环氧丙烷的高价值综合利用,及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绿色利用,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拉伸增强产业链条,优化高端化工产品结构,培育壮大新动能,实现生产效益与绿色低碳同步发展。

  关于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市场分析如下:

  1)市场供需情况

  锂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组成,其中电解液在锂电池正、负极之间起到传导锂离子的作用,是锂离子电池的“血液”,对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比容量、工作温度范围、循环寿命和安全性能等起到重要作用。

  电解液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主要由溶剂、溶质和添加剂三部分构成,其中,按质量算,溶剂占电解液80%-85%,是电解液的主体部分,电解液的性能与溶剂的性能密切相关。电解液溶剂采用混合溶剂体系,其中主要成为为碳酸酯类溶剂,包括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丙烯酯(PC)等。

  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并进一步应用于锂离子电池中。锂离子电池按照终端应用场景划分,动力电池、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等三大类。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高速发展,近年来锂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迅速攀升。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到131.2万吨,同比增长25.8%,其中中国电解液出货量为113.8万吨,同比增长27.7%,中国电解液出货量的全球占比继续提升至86.7%。

  2019-2023年度锂电池电解液出货量

  单位:万吨

  ■

  数据来源:EVTank

  如上图显示,2019-2023年,全球及国内锂电池电解液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而按照80%-85%的质量占比统计,2023年全球电解液溶剂需求量超过100万吨,而国内则在90万吨左右。

  供给方面,国内锂电池电解液溶剂产能相对集中,截至2023年底,国内主要供应商海科新源(301292.SZ)已建成约54万吨/年溶剂产能,石大胜华(603026.SH)已建成电池级碳酸酯产能约25万吨/年,二者长期占据国内电解液溶剂市场主要份额。此外,华鲁恒升(600426.SH)于2023年底建成65万吨/年电解液溶剂产能,一举成为国内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龙头厂商。

  在建产能中,根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2023年底,除公司25万吨/年电解液溶剂产能外,国内在建产能主要包括:

  ■

  上述产能的建成,意味着未来1-2年,国内电解液溶剂产能将跨入300万吨/年,实现翻倍式增长,远超当前的市场需求,导致短期内供给溢出。

  2)行业未来走势分析

  如上文所述,未来1-2年内,国内电解液溶剂产能将实现翻倍式增长,生产厂商将面临巨大的行业竞争压力。但与此同时,预计需求端亦将持续性快速增长态势。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兴未艾,渗透率不断提升,成为拉动全球电解液及其溶剂出货量的主导推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市场对能源需求的水涨船高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日趋完善,未来储能行业有望迎来更加蓬勃增长的前景,成为锂电池需求的另一增长点。

  随着新能源在全球范围内取代旧能源的进程进一步加速,预计全球范围内电解液的需求将持续上升。根据EVTank《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的预测,预计2025年以及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需求量将达到216.3万吨以及548.5万吨,其中85%以上的需求量将由国内企业来满足。《中国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更新预计2025年全球电解液需求量将达到215.4万吨,2030年电解液需求量或将超过559.6万吨。

  作为锂电池的重要原材料,溶剂质量一般在电解液总质量中占比80%-85%,因此,2025年电解液溶剂需求量预计将达到218.08万吨-231.71万吨,2030年电解液溶剂需求量预计将达到640万吨-680万吨。

  根据上述分析,电解液溶剂市场虽然呈现出阶段性供需失衡状态,但随着全球新能源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化,行业需求将持续维持快速增长,为厂商创造了良好的盈利空间。

  综上所述,凭借“2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公司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快速切入锂电新能源行业,在蓬勃迸发的电解液溶剂领域抢占市场份额,谋求增量空间,打造公司盈利增长新极点。因此,项目建设具备必要性和合理性。

  (三)补充披露在建项目的主要用途、具体时间规划、设计产能或预期效益、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时间,结合市场需求和业务发展规划,说明在业绩持续下滑的情况下大额投建项目的合理性,相关投资决策是否合理、审慎

  截至2023年末,公司主要在建项目包括:

  ■

  上述项目的建设与实施,符合公司自身产业链布局特点,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水平,具备投资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体请见本题目回复“(二)结合分产品的…”。

  (四)补充披露近三年预付设备款及在建工程主要供应商名称、交易内容、所涉关联关系、交易金额及往来款余额、支付方式、合同签订时间情况,相关款项是否变相流向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

  公司近三年来投资建设了“10万吨/年高纯碳酸二甲酯项目”(于2023年1月正式建成投产)、“60万吨/年丙烷脱氢及20万吨/年高性能聚丙烯项目”(2023年11月丙烷脱氢项目建成投产)、“30万吨/年直接氧化法环氧丙烷项目”、“25万吨/年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项目”等项目,新增了丙烯、碳酸二甲酯等产品产能,产品进一步丰富,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完善。

  以下表格列示了公司近三年预付设备款及在建工程的主要供应商情况、相关交易、付款情况,以及合同签订等情况。

  1、2023年度

  单位:万元

  ■

  公司同上述供应商的合同签署情况如下:

  ■

  ■

  2、2022年度

  单位:万元

  ■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