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人发现单纯关注企业的财务绩效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市场需求,许多企业的估值并未充分反映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负面外部效应。ESG投资更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对环境危害的大小,因此部分当前财务状况一般、但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企业,有可能获得投资人青睐……
● 本报记者 杨洁 见习记者 陈子轩
沪深北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指引》今年5月正式施行,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进入新阶段。安永大中华区ESG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李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内外ESG信息披露框架逐步趋同,绿色金融与ESG信息披露的金融监管要求逐渐明晰,这些都为绿色金融发展和ESG信息披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基础数据缺乏、标准不一、科技支撑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绿色金融与ESG信息披露进一步协同发展。
李菁建议,金融机构应强化科技支撑,将绿色因素嵌入现有信息系统或搭建自身的绿色金融系统,并依托这些系统开展绿色项目自动识别与分析、ESG风险分类与管理、环境效益测算、绿色信贷定制化报送等,一方面为绿色金融业务赋能,另一方面提高数据质量、严防“漂绿”风险。
引导市场资源配置
中国证券报:《指引》对ESG信息披露作出了明确规范,如何看待绿色金融项目评估与ESG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
李菁:ESG信息披露是整个资本市场投资和资源配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规范企业ESG信息披露,可以让投资人了解企业的环境信息,使公众看到相关绿色产业和项目的环境效益,促进绿色金融产品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投资人建立信心,防止“漂绿”行为发生。
通过了解企业披露的ESG信息,那些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会获得投资者青睐,从而引导市场资源向有利于“双碳”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方向进行配置。
ESG信息披露对于金融机构推进净零转型也至关重要。企业披露ESG信息可以让金融机构更好地“化碳为零”,为优秀的绿色企业、绿色项目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反哺实体经济。
中国证券报:当前开展ESG投资有哪些难点?
李菁:近年来越来越多投资人发现单纯关注企业的财务绩效已经不能满足复杂的市场需求,许多企业的估值并未充分反映出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负面外部效应。ESG投资更关注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对环境危害的大小,因此部分当前财务状况一般、但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企业,有可能获得投资人青睐,金融资源将进一步向这类企业集中,同时绿色信贷也将助力这类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据收集难、不全面、不透明,是开展ESG投资的难点与痛点。建立高效的数据管理系统是解决数据收集与披露难题的重要途径。借助科技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动化收集、报告数据,更好地整合和分析大数据,从而提高ESG报告的质量和透明度。
不少投资机构已开始强化对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评估能力,应用ESG评价等工具持续完善投资流程。在借鉴国际标准和实践基础上,投资机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特点,基于本土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标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ESG和环境评价体系,进而推动ESG信息披露工作更好地接入投资市场。
绿色金融体系尚需完善
中国证券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李菁:绿色金融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我国已初步形成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绿色金融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是全球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据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和基础性制度保障逐步健全,绿色金融的“五大支柱”初步确立,“三大功能”日益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居全球第二。我国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中国证券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哪些不足?
李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有利于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中来,加快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但是仍存在界定不清晰、政策法规缺失、产品创新力不足等问题。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能动性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实践作用,同时促使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应细化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标准,设计合理的政策激励措施,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平台机制建设;金融机构需要在落实政府政策基础上,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主动对接和服务绿色金融体系建设。
激发转型金融驱动力
中国证券报:在ESG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各行业差距较大。绿色金融如何更好地推动行业企业践行ESG相关工作?
李菁:绿色金融是指资金流向从事零碳、近零碳的绿色环保科技领域,支持“纯绿”的经济活动,比如用于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储能等产业领域。但是有些需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的行业并未被绿色金融覆盖,它们在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就是发展转型金融的意义。转型金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绿色金融的不足,中国人民银行已牵头起草了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农业四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这将对推动转型金融识别、支持,以及产品创新提供了非常清晰和准确的方向。央行研究局在专栏文章《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中提到,要总结提炼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转型金融为ESG、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未来一定会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中国证券报: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水平与大型企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中小企业开展ESG工作有哪些建议?
李菁:中小企业受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缺乏对ESG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且数据披露成本较高,再加上我国尚无相关强制性披露要求,使得中小企业在ESG实践方面与大型企业相比有不小差距。不过,很多中小企业是大型企业的供应商,需要满足大型企业供应链方面的ESG管理要求。建议中小企业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低碳转型战略,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从而增加企业获得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服务与支持的机会。
银行通常注重中小企业的财务数据,对ESG数据关注较少,在ESG风险识别及评价方面缺少可参考的历史数据和较为成熟的体系。建议银行探索建设ESG数据库,收集整理中小企业相关信息,在授信流程中加入对中小企业ESG信息的考量,从而对中小企业ESG信息披露起到约束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