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华熙生物位于天津的生物制造5.0科技馆和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华熙生物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已全面建成。该中心占地30000平方米,拥有64条中试生产线,通过‘模块化’和‘抽屉式’的先进理念优化中试环节,可承接医药级、护肤品级、食品级等多种生物活性物原料产品的中试及小规模商业化生产。”华熙生物工作人员介绍,中试平台指挥中心可以视为一个智慧大脑,全面监控管理调度生产,确保流程高效顺畅。
“投资建设中试转化平台是公司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实现产业赋能、打通产学研的关键环节,将进一步提升华熙生物在供应链中的关键纽带价值。”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表示。
● 本报记者 傅苏颖
生物制造进入5.0时期
生物制造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工具,利用淀粉、纤维素、二氧化碳等可再生碳资源为原料,进行化学品、药品、食品、生物材料等物质加工与合成,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等特点,能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望重塑医药、食品、农业等传统产业模式。6月28日,华熙生物的生物制造5.0科技馆正式开馆。
华熙生物工作人员介绍,生物制造从1.0“利用天然菌群自然发酵”技术、2.0“单一菌种定向发酵”技术、3.0“诱变育种技术”,到4.0“基因工程技术应用”,技术革新推动生产效率提升,并丰富了产品线。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形成与人工智能崛起,生物制造走向5.0时期。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加速微生物菌种和酶的创制能力。
根据咨询机构Nova One Advisor数据,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3年的140.9亿美元增长到2033年的80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在大宗发酵产品、精细与医药化学品、可再生化学品、聚合材料等领域具备广阔前景。
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
在生物制造5.0科技馆开馆当天,华熙生物医药级中试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加之此前建好的护肤品级以及食品级中试生产线,华熙生物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全面建成。六年来,华熙生物投入数十亿资金打造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囊括从发酵、纯化到精制的全工艺流程,旨在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高效可靠的工艺支持与全面解决方案。
“中试平台指挥中心具备先进的监控设备、信息传输系统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工具,能够对整个生产过程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预警分析。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及时发现问题,并持续改进和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产品质量。”华熙生物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注意到,在中试成果转化中心,大小不一的发酵罐以不同形式的组合摆设在不同的玻璃屋中。华熙生物工作人员介绍,转化中心配备了从50升到3000升不同规格的发酵设备,可以实现从实验室到规模生产的初步转化。整个中试平台以工业4.0为基准,发酵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
据悉,该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可以通过实施成果转让、合作开发以及委托中试(生产)等多种合作模式,为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投资机构以及公共基础服务业提供中试熟化、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一系列服务,助力推动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赵燕称,“中试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
据介绍,华熙生物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具有两大创新特点:“平台化”和“柔性化”。“平台化”体现在从菌种培养到终端产品的深度支持,并提供中试解决方案,加速科研成果商业化进程;“柔性化”则体现在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抽屉式灵活组合,实现多产品、多流程、多形态及多单元间高效转换和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充分满足研发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构建高效协同生态闭环
政策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随着合成生物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生物制造5.0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创新链由一系列技术创新环节构成,是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在生物制造5.0时代,合成生物技术已经打通从理论构想到设计思路、从技术发现到成果转化的整个创新链流程。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之间的重要环节,中试在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赵燕表示。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亟待提高。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75%以上,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在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中试阶段尤为关键。科研成果只有经过中试的严格筛选和验证,才能顺利过渡到产业化阶段。
凭借强大的中试成果转化平台,2023年,华熙生物开展了原料及合成生物研发项目共计132项。其中,超纯麦角硫因、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脂肽等原料产品已上市,红景天苷、肌肽、人乳寡糖等物质完成中试。
赵燕称,华熙生物计划依托中试成果转化平台,实现技术共享与产业合作,帮助科研机构等单位验证技术可行性,并为企业提供专业优化建议,推动产业链合作共赢,构建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