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资管时代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银河证券中期策略会:
聚焦新质生产力 红利资产行情有望贯穿全年
● 本报记者 刘英杰

  ● 本报记者 刘英杰

  

  6月26日,中国银河证券2024年中期策略报告会在上海举办。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研究院宏观组组长张迪、策略组组长杨超分别就宏观经济环境、A股后续配置策略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权益市场大盘价值股行情有望延续,小盘成长股改善正在途中;投资端,高股息行情有望延续全年。

  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增长新动能

  在策略会上,章俊发表主题为“新路径,新动能——从土地财政到数字经济”的演讲。

  章俊认为,当前经济运行呈现名义与实际、宏观与微观、内需与外需的多重背离特征,其核心问题是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背离,产能利用率偏低所致的供需失衡是当前经济的核心矛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能利用率具有一定的“非周期性”,除长期以来逆周期宏观政策偏重供给端刺激之外,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模式之下开启的产能竞争并由此形成的“合成谬误”也是重要原因。各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收入来支撑各种税收优惠和补贴,并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以此大规模招商引资。在此过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浪费问题十分突出。

  “中国式产能竞争也有积极的一面,经过国内市场的磨炼,生存下来的优秀企业往往具备全球竞争力。然而,高质量发展蓝图之下,土地财政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亟需新动能和新路径。”章俊表示,“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更多看重当地的高素质劳动力和制造业基础,单纯的财税和土地优惠吸引力会明显下降。”

  章俊以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例进行分析。他认为,供给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由中央统筹协调进行布局,数据要素流动也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需求端,数字经济的应用天然具备统一大市场特征,同时也应由中央统筹进行平台监管和数据隐私保护。数字经济模式下,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都具有大市场属性,由中央主导规划和进行资源配置、地方配合参与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会在重塑央地格局的同时,避免地方政府过度投资带来的非周期性产能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更多依赖中央加杠杆,并发挥央国企的引领作用。

  全面改革再度开启

  面对宏观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张迪在发布会上作了题为“经济再平衡,改革再启程”的演讲。

  张迪认为,大流行以来,中美经济和政策周期长期错位,两国名义增长之间存在一定“温差”。站在2024年年中向后展望,全球经济再平衡的过程正在逐步发生,中美经济周期错位收敛的过程已经开启。

  张迪从两个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一方面,制造业部门和贸易部门的韧性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力支持,广义财政发力对于下半年基建投资形成一定支撑;另一方面,地产数据的连续调整已经促使需求端政策全面放松,未来支持稳房价和去库存的政策工具仍有可能加码。”

  张迪在展望未来政策时表示,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一轮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再次开启,全会或在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三大方面有望释放积极信号。 

  大盘价值股行情有望延续

  在策略会上,杨超发表“与时偕行,聚势谋远”主题演讲。

  杨超表示,2024年下半年,全球地缘因素频发,美联储降息预期临近,市场定价环境多变,大类资产价格波动加剧。与时偕行,可胜于损益盈虚之中。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修复力度持续上升,A股上市公司业绩有望企稳回升。”杨超认为,“目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中低位水平,基本面好转带动投资者风险偏好改善,政策直指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A股震荡上行概率或大幅提升。”

  主题风格方面,杨超表示,大盘价值股行情有望延续,小盘成长股改善正在途中。结构性博弈方面,杨超建议关注四个方向的投资机会:一是高股息(红利)行情有望延续全年;二是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A股科技创新主题,尤其是新质生产力概念是未来投资趋势;三是出海主题相关行业;四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主题,相关行业投资价值有望逐步提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