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煤不见煤”
探寻国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密码
● 本报记者 刘丽靓

  ● 本报记者 刘丽靓

  

  初夏,我国最大的煤炭下水港黄骅港,雄伟壮阔,巨轮浑厚的鸣笛声,响彻海湾。3万吨级重载列车沿着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缓缓驶入黄骅港,停泊在黄骅港的货轮正在卸船,港区内“运煤不见煤,鱼游浅底鸟翔飞”一派生态美景展现在眼前。

  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来到河北黄骅、肃宁,走进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感受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国家能源集团注入的新动能。

  真正做活“水文章”

  记者来到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重要枢纽港口黄骅港。走进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翻车机房、露天堆场以及人工湖生态公园——莲园,港区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一路走下来,记者的白鞋竟然洁净如初。

  “以前,一线工作人员下班后脸上都是一层黑灰,只有牙是白的。”国能黄骅港务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就算穿白衬衣上班,衣服也不会变黑了。”

  这得益于黄骅港在抑尘方面的不断探索。一列装载煤炭的列车从晋北驶入黄骅港,会经过这样的旅程:进入翻车机房后,每四节车厢会依次被环形翻车机牢牢卡住,在20秒内整体翻转约160度,倾泻而出的煤炭被两侧喷出的细密水雾包围,瞬间卸入底层漏斗,干雾抑尘系统通过高压将水打成3到10微米的水颗粒,白色的水雾与黑色的煤尘交融在一起,迅速抑制翻腾的煤尘。

  为防止抑尘系统产生的煤污水入海,黄骅港建造了面积达70余万平方米的“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统,循环利用净化污水,为港区水鸟鱼儿提供栖息场所。

  黄骅港地处盐碱之地,淡水资源极度匮乏,而生产抑尘、绿化又离不开大量的淡水资源。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把生产区域内的建筑垃圾场、空地建设成互联互通的“两湖三湿地”,将雨水、港区停靠货轮里的压舱水和处理后的煤污水收集到湖与湿地,再用于生产,每年可回收利用超400万立方米,真正做活“水文章”。

  除在绿色环保方面的不断创新外,黄骅港还在智能化建设方面上下求索。

  4月,国内首套散货港口智能生产操作系统CE-TOS在黄骅港发布。该系统打通港口上下游数据、推动港电作业系统协同,(下转A0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