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有悖事实与常理
——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
● 新华社记者

  ● 新华社记者

  

  近段时间,美国一些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等论调。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是“过剩产能”吗?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舆论关切,新华社20日推出第五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权威部门官员、专家同台共话,并连线多位海外业内人士,多维度透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吗?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带动相关产品出口加速增长。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增长近30%。

  不少国际人士为中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点赞,但美国却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鼓噪散播“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的论调。

  “产能过剩是指行业总的生产能力远远超出市场的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霍福鹏在接受“中国经济圆桌会”访谈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讨论产能,应该从供求关系、全球市场、未来发展三个角度来综合观察。

  从供求关系看,适当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有利于企业的优胜劣汰,从而实现一个动态的平衡。

  从全球市场看,将供需平衡限定在一个国家范围内,把各国出口优势产品等同于“产能过剩”,实质上是否定了比较优势的客观性、国际分工的合理性、经济全球化的规律性。

  从未来发展看,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绿色转型,对于技术先进的绿色产能需求仍然较大。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正是因应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

  参加“中国经济圆桌会”的官员和专家认为,出口多就是“产能过剩”这种观点“完全站不住脚”。

  “把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多等同于‘产能过剩’,既有悖常理与常识,与客观事实也是严重不符的。”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维顺说,一方面,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是各国基于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另一方面,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要从全球来看,不能只看一国。

  丁维顺列举了一组数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世界大量出口一些产品,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有近80%、约50%用于出口,波音、空客生产的大量客机也是用于出口。就中国而言,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约12.7%。

  瑞士主流媒体《新苏黎世报》近日刊发评论文章说,“什么是产能过剩?西方向亚洲的出口属于产能过剩吗?假如一个国家只为自己的市场进行生产,那么贸易从何谈起?”

  中英商务业务发展资深顾问、英国商会前首席中国事务顾问吴克刚近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国家之间的产能发展不平衡主要源于竞争力的地域性差异,将这种产能发展不平衡称为“产能过剩”是一种误导。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何海林指出:“当一个国家某一类产品的产能大于国内需求,可以通过出口去满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反之,也可以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的需求。”

  何海林认为,有海外舆论通过产能利用率这一指标断定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这有失偏颇。(下转A02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