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公司纵横·北交所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创新驱动
卓兆点胶着力开拓新业务领域
● 本报记者 孟培嘉

  ● 本报记者 孟培嘉

  

  北交所上市公司苏州卓兆点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卓兆点胶”)2023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日前在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举行。2023年,卓兆点胶实现营业收入2.63亿元,归母净利润为6393.27万元。

  “过去一年,我们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相关大额订单正在积极培育。展望2024年,我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市场布局,致力于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卓兆点胶董事长、总经理陈晓峰表示。

  行业前景广阔

  公开信息显示,卓兆点胶主要从事高精度智能点胶设备、点胶阀及其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精密螺杆阀、压电喷射阀、气动式喷雾阀、柱塞阀在内的全系列、多规格点胶阀产品及其核心部件,并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研发、生产智能点胶设备,提供稳定、高效、高精度的智能点胶解决方案。

  “智能点胶设备是运用点胶技术,通过机械结构设计、运动算法、影像视觉等技术,实现对胶粘剂高精度、高效稳定控制性输出的设备。”陈晓峰介绍,运用点胶技术可实现产品密封、绝缘、耐腐蚀、经济环保等效果,且适用于多种类胶粘剂,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点胶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智能点胶设备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消费电子领域,智能点胶设备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卓兆点胶在该领域打造了高端自主品牌,赢得良好口碑,得到苹果公司及设备集成商的高度认可,公司与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全球头部消费电子产业客户建立了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

  在汽车制造领域,高性能胶粘剂可用于汽车电子、零部件粘接以及电池PACK边框密封、电池粘接固定、内部元器件的密封固定、动力电池内部的灌封。良好的粘接技术可以提高驾乘的舒适性,降低噪音、减震、轻量化、降低能耗、简化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胶粘剂和点胶技术的运用在车辆设计、制造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Statista统计,2020年度,全球胶粘剂市场规模为437.5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全球胶粘剂市场规模将达6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75%,且亚太地区为全球胶粘剂的主要市场。

  满足个性化需求

  “由于下游客户往往存在设备专业性强、通用化程度不高、维护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痛点,因此我们采取标准化模块硬件+定制化功能配置的模式,以迅速响应客户多样化的工艺需求。”陈晓峰说,创新的定制化业务模式是公司多年来深得客户青睐的重要因素。

  当客户提出新的产品需求时,卓兆点胶可以快速从全系列点胶阀体及多规格核心部件、产品数据库中匹配硬件方案,并结合客户的工艺需求进行算法及软件的开发,进而为客户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智能点胶解决方案,实现大批量快速交付,满足目标市场客户产品快速迭代的需求。

  多年来,卓兆点胶积累了丰富的核心技术与行业应用经验。据介绍,公司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点胶阀及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综合硬件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发和应用,打造了多系列、多场景适用的点胶阀体;基于多年研究的材料配方、硬质合金加工核心技术,实现复杂形状零件的加工制造,成功研发并生产全系列、多规格的定子、转子、撞针、喷嘴等核心部件,有效保证点胶阀体精度控制。

  截至目前,卓兆点胶拥有软件著作证书9项,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148项,外观设计专利10项。针对光伏领域、半导体领域和新能源车领域的点胶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公司成立了相关领域的独立研发团队。

  推动业绩增长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下游市场旺盛的需求将有效带动智能点胶设备行业发展。基于这一背景,卓兆点胶正着力开拓新业务领域、加大产能建设,推动业绩提升。

  “通过实施上市时募投的年产点胶设备和点胶阀4410台产业化建设项目和智能点胶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研发项目,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公司主营业务的市场份额,拓展公司产品应用场景,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加速公司产品升级迭代,提高公司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综合竞争优势。”陈晓峰表示。

  在研发方面,卓兆点胶坚持以技术创新作为驱动公司发展的核心,并实现核心部件完全自主研发。通过构建研发设计、软件控制、工业设计、精密加工、组装生产自主一体化生态链模式,卓兆点胶将进一步建立成本优势、品牌优势,增强客户黏性。

  卓兆点胶智能点胶设备已切入苹果公司主要产品,但在电池、手表、手机、MR等产品上参与程度不高,尚未成为主要点胶设备供应商。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苹果产业链,拓展这些薄弱领域。

  与此同时,卓兆点胶将不断开拓非苹果产业链客户,引进优秀的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加大对相关领域底层技术的研发投入,着力拓展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等产业客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