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洁
人形机器人赛道热度持续升温。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多地争相出台相关政策,纷纷加码布局机器人产业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产业。
地方政策密集发布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热情高涨,多个地市纷纷出台政策,抢占人形机器人发展制高点。2023年5月,深圳率先印发的《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提出,开展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加快组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创新产品研发;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优势,开展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应用。《佛山市机器人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提出,到2025年,佛山机器人及相关产业营收从515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东莞市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智能机器人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亿元,拉动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突破800亿元。
北京也对人形机器人有较多政策部署。2023年6月,《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以人形机器人小批量生产和应用为目标,打造通用智能底层软件及接口、通用硬件开发配套设施等基础条件,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技术。2023年8月,北京经开区发布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聚焦人形机器人,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集中突破人形机器人通用原型机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关键核心技术。
2023年10月,上海印发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力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今年年初,上海发布《2023年度上海市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与应用场景推荐目录》,涉及制造业、农业、能源、安全应急、养老、医疗等多个领域,上海浦东落地的系列重大项目中,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项目投资10亿元。
2023年12月,《重庆市AI及服务机器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发布,提出建设四类产业集聚区,构建居家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六大产品体系,到2027年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00亿元以上。
已形成产业集群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热度居高不下,尤其是在大模型加持之下,人形机器人更成为机器人领域中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能自主思考、决策、行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大模型的最佳落地场景。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机器人产业基础。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英表示,我国机器人领域优质企业重点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北京、上海和深圳目前均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介绍,北京市国家专精特新机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近3年,北京机器人产业收入年平均增速超过20%,2022年机器人产业收入突破了170亿元。
上海市经信委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7.5万台以上,同比增长6%。上海力争到2025年,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100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带动100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2年,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16.4亿元,广东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16.57万台(套),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一,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
深圳则培养了“人形机器人概念第一股”。2023年12月29日,优必选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在其上市仪式上,全新一代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首次亮相,并与优必选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周剑一起敲响开市锣,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人形机器人敲锣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