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78家国家高新区集聚三分之二科创板上市企业
工信部:四项举措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 本报记者 杨洁

  

  12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3年11月,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8家。国家高新区已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基石。

  数据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万亿元,创造了全国14.3%的GDP、贡献了全国13.6%的税收。2023年1-9月,园区生产总值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11%。同时,国家高新区支撑建设了3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聚了1/3的高新技术企业、2/3的科创板上市企业。

  工信部表示,未来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 本报记者 杨洁   

  

  

  持续注入“高新”动力

  吴家喜介绍,今年以来,国家高新区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大项目投资建设力度,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高新”动力,178家国家高新区前三季度发展总体向好。

  前三季度,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3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7.11%,占全国比重为13.5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1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21%,占全国比重为20.24%,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8.10%,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第三产业增加值4.93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80%,占全国比重为9.80%,占比较上半年提升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7.66万亿元,同比增长4.22%,实现利润总额3.32万亿元,经济运行持续企稳。

  “工业生产稳步回升,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显著。”吴家喜说,国家高新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国家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4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02%,连续四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同时,经营主体大幅增长。前三季度,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57.63万家,占全国新注册企业的22%,同比增长18.59%,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6%。

  国家高新区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吴家喜表示,从基地平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8%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个量子通信卫星等均诞生在高新区。

  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李有平介绍,国家高新区诞生以来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在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未来将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

  一是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更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重大创新基地平台向国家高新区布局。引导园区通过联合共建、跨境合作等方式,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志性重大战略产品。鼓励高新区探索市场化和政府投入协同联动的关键技术攻关机制,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支持国家高新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国家高新区深度参与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支撑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鼓励高新区企业强化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孵化和新业务延伸。

  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鼓励国家高新区实施一批引领型重大项目,强化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引导高新区加快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规模化发展。支持高新区完善新兴产业配套设施,健全专业化服务机制,强化精准化政策支持,引导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形成良好产业生态。

  四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支持国家高新区面向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未来产业。鼓励高新区企业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领域的研发合作,强化未来产业技术源头供给。鼓励高新区开放一批重大应用场景,以场景为牵引促进新技术迭代应用,加速培育孵化未来产业。支持国家高新区企业参与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吴家喜称,国家高新区设立35年来,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重要创新策源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高成长企业和高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

  为进一步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吴家喜表示,要进一步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探索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机制。

  鼓励有条件的高新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中试熟化基地等,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完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体系,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金融服务。吴家喜称,要继续推动在国家高新区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试点,支持园区搭建产融合作平台,举办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项目对接等活动。支持高新区构建和完善种子基金、创业投资、银行信贷、上市融资等金融支持体系。支持高新区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推动各类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