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9月21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构数据显示
11个城市取消限购政策
● 本报记者 董添

  ● 本报记者 董添

  

  9月19日,无锡宣布全市范围内取消限购政策,武汉市宣布取消二环线以内住房限购政策,西安市则宣布二环以外区域取消限购。根据机构监测数据,截至目前,沈阳、南京等11个城市已全面取消限购。业内人士预测,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购政策。

  优化楼市调控

  9月19日,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通知提出,2023年9月19日起,取消武汉市二环线以内住房限购政策,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优化家庭住房贷款套数认定标准,对生育多子女家庭在购房贷款时,购买的第二套住房认定为首套住房,购买的第三套住房认定为第二套住房;对已有两套住房的家庭,在挂牌出售或出租一套的前提下新购一套住房的,购房贷款时认定为第二套住房。

  同日,“西安住建”微信公众号发文,西安市住建局召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调整限购范围,西安市二环以外区域取消限购。全面推行“带押过户”,落实好换购住房退税优惠政策。加大刚性和改善性住房供给,做好价格监测指导,确保房地产市场供需平衡、结构合理、价格平稳。严格执行房地产销售信息公开制度,切实维护购房群众合法权益。实施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和联合验收,全面推行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完善房地产企业诚信评价机制,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

  无锡市房地产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无锡全市域取消限购政策,将经开区太湖街道、华庄街道移出限购区域;取消现有的购房限制性措施,居民家庭在市区范围内购买商品住房(含二手住房)的,房地产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不再对购房资格进行核验;企事业单位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套数也不再设限。

  另外,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等部门19日发布的通知明确,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青岛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家庭住房套数由各级不动产登记部门根据居民家庭申请或授权,提供查询服务并出具查询结果或认定证明。

  克而瑞研究中心表示,2023年第38周有36个城市优化调整房地产政策,数量创2022年以来单周之最。在政策的推动下,多个城市楼市成交量环比回升。

  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9月11日-9月17日,重点城市网签数据出现一定回升,重点50城新房销售面积环比增长17.0%,但同比仍下降17.7%。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销售量环比均增长,增幅普遍高于20%。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9月1日至9月19日,沈阳、南京、大连等11个城市全面取消限购;目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苏州、厦门、成都、长沙、天津、海口、三亚等城市依旧存在限购,二线城市有望全面取消限购政策。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二线城市放开限购进入加速落地阶段,后续更多城市将取消限制性政策。预计未来仅一线城市和少量重点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仍执行限购政策。

  从全国市场来看,核心城市随着政策进一步落实,市场有望逐渐企稳恢复。核心城市在销售活跃度提升带动下,开工、投资有望率先好转。三四线城市价格短期或延续下跌态势,在销售端修复整体较为缓慢的背景下,预计企业开工意愿、投资力度均较弱。

  推进高质量发展

  9月20日,记者从雄安新区住房管理中心获悉,雄安新区取消商品住房预售,实行现房销售,实现“所见即所得、交房即交证”。

  此前,雄安新区已宣布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9月12日,雄安新区住房管理中心、中国人民银行雄安新区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保定监管分局联合印发《关于优化雄安新区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雄安新区(含三县)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另外,郑州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管理局近日发布的《2023年度郑州市房地产领域专项整治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9月20日至12月10日,郑州将对房地产市场领域进行专项整治。此前,郑州已宣布全面取消限购、限售政策。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近期热点城市主动作为,积极优化调整楼市政策。同时,积极开展房地产专项整治,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房地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