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公司纵横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6月20日 星期二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
适度超前安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 本报记者 罗京

  ● 本报记者 罗京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结合电动汽车发展趋势,适度超前安排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在总量规模、结构功能、建设空间等方面留有裕度,更好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充电需求。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机构认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至25.64%,但车桩比仅约为2.5:1,“充电焦虑”取代“里程焦虑”成为核心痛点。随着电动车渗透率不断提高,终端充电需求将大幅提升。

  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建设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布局的充电网络,大中型以上城市经营性停车场具备规范充电条件的车位比例力争超过城市注册电动汽车比例,农村地区充电服务覆盖率稳步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快慢互补、智能开放,充电服务安全可靠、经济便捷,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基本完善,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技术装备和科技创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指导意见》明确了五方面任务,包括优化完善网络布局、加快重点区域建设、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大支持保障力度。

  其中,在优化完善网络布局方面,要建设便捷高效的城际充电网络和互联互通的城市群都市圈充电网络,加快补齐重点城市之间路网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结构完善的城市充电网络,重点覆盖“两区”(居住区、办公区)和“三中心”(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建设有效覆盖的农村地区充电网络,在基础较好的地区根据需要创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

  在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方面,要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充电基础设施,积极推动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加强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加快推进快速充换电、大功率充电、智能有序充电、无线充电、光储充协同控制等技术研究,持续优化电动汽车电池技术性能。

  行业前景广阔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至25.64%,在此背景下,充电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光大证券研报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而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万台,车桩比为2.5:1,与理想车桩比1:1存在一定差距,表明当前充电桩数量并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长城证券认为,充电桩的建设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和使用体验的关键要素,补齐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短板将有利于拓宽使用场景,或成为下沉市场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的关键。

  据中泰证券测算,2023年至2025年,我国充电桩需求分别达279万个、380万个、503万个,到2025年充电桩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93亿元,年复合增速为43%。

  “随着渗透率的提升,‘充电焦虑’取代‘里程焦虑’成为新能源车发展的核心痛点。电动车渗透率提升带来终端充电需求大幅提升、车桩比缺口、政策补贴驱动等多因素共同驱动充电桩行业景气度上行,充电桩板块有望迎来投资机遇。”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