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1版:金牛基金周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养老投资
让收益慢慢抵达
□本报记者 吴杨

  □本报记者 吴杨 

  

  面对市场波动,有的人采取的是“扔掉手机,不看行情”的逃避式投资方式,随之静待三五年甚至更久,回看收益却觉得超乎预期。这是一种通过容忍市场正常波动、换取中长期收益的表现。

  在长周期的养老投资中,适度增配权益类资产亦是如此。不急,“让子弹多飞一会”,让收益慢慢抵达。 

  但有些风险平常难以敏锐捕捉和感知,往往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才会显现出来,容易被我们忽略或者轻视。

  年轻时,我们忙于眼前的工作和生活,很容易忽略几十年后步入老年所必须面对的养老风险。 

  试想这样一种场景,同样用100元买猪肉,在上世纪70年代可以买108斤猪肉,在2000年只能买18斤猪肉,在2022年只能买3斤了。相比过去,钱的购买力下降了。

  这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风险,由于物价上涨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和投资的实际收益率下降了。

  从投资收益率来看,如果一项资产的年化收益率是3%,通胀率是4%,实际收益率其实是-1%,虽然资产看起来增值了,但购买力实际上是缩水了。

  倘若你持有现金或者收益率偏低的金融产品,短期可能没有大问题,一旦拉长时间,就可能受到通胀风险的影响,周期愈长,潜在的通胀风险愈高。 

  人的一生,生命长度是未知的。由于难以精准预测退休后的寿命长度,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要准备多少养老钱。这是长寿风险,指的是当生存年龄超过预期年龄后所带来的风险。

  年轻时,我们总喜欢“买买买”,在收入大于支出时,消费带来的更多是快感。但到年老时,收入不能再覆盖支出,如果年轻时积累的财富不够用,消费带来的可能就是焦虑了。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显示,一个人一生大约2/3的医疗消费发生在65岁以后;6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的3-5倍。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年老时医疗、照护等所需费用更高。

  如果我们储备的资金不够花,那么本来令人高兴的长寿,就变成了风险。

  要想抵御养老风险,实现退休后的“闲庭信步”,需要提前规划养老投资。 

  虽然投资权益类资产短期有波动,但拉长时间来看,权益类资产的长期收益率较高,更能帮我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适度增配权益类资产,进行更加科学、多元化的配置,通过长期持有熨平波动,增厚预期收益,也许才是多攒“余粮”、抵御未来风险的更优途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