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75版:信息披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4月28日 星期五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代码:600926    证券简称:杭州银行

  优先股代码:360027                优先股简称:杭银优1

  可转债代码:110079                      可转债简称:杭银转债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保证季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

  ●公司于2023年4月27日召开了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第七届董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以书面传签方式审议通过了本季度报告。

  ●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宋剑斌,行长虞利明,财务总监章建夫及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保证季度报告中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本季度报告所载财务数据及指标按照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编制,除特别说明外,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中财务数据与指标均为合并报表数据,货币单位以人民币列示。

  ●第一季度财务报表是否经审计:○是√否

  一、主要财务数据

  (一)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单位:人民币千元

  ■

  注:1、非经常性损益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计算,下同;

  2、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计算,下同;

  3、2023年1月,公司按照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以下简称“永续债”)票面利率4.10%计算,向全体债券持有者支付利息人民币2.87亿元(含税)。在计算本报告披露的基本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公司考虑了相应的永续债利息;

  4、公司本期尚未发放优先股股息,在计算本报告披露的基本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公司未考虑相应的优先股股息。

  (二)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和金额

  单位:人民币千元

  ■

  注:1、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确认依照《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8]43号)的规定执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债权投资及债权投资等取得的投资收益,系公司正常经营业务,不作为非经常性损益。

  (三)主要会计数据、财务指标发生变动的情况、原因

  单位:人民币千元

  ■

  二、股东信息

  (一)普通股股东总数及前十名股东持股情况表

  单位:股

  ■

  ■

  ■

  ■

  (二)优先股股东总数及前10名优先股股东持股情况

  单位:股

  ■

  ■

  ■

  三、其他提醒事项

  (一)银行业务数据

  1. 补充财务数据

  单位:人民币千元

  ■

  注:1、企业贷款包括票据贴现;

  2、其他存款包括财政性存款、开出汇票、信用卡存款、应解汇款及临时存款;

  3、上表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及其明细项目均不含应计利息,下同;

  4、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营业收入;

  5、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

  6、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资产;

  7、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均未年化处理。

  2. 资本构成及变化情况

  单位:人民币千元

  ■

  注:上表按照2012年6月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监会令2012年第1号)相关规定,信用风险采用权重法、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操作风险采用基本指标法计量,计量方法保持一致,对资本充足率计算无影响。

  3. 杠杆率

  单位:人民币千元

  ■

  4. 流动性覆盖率

  单位:人民币千元

  ■

  注:上表各指标依据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5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计算。

  5. 其他监管财务指标

  ■

  注:1、上表中同业拆借资金比例依据中国人民银行2007年发布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使用人民币口径计算;

  2、上表中流动性比例依据中国银保监会于2018年5月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计算;单一最大客户贷款集中度、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依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以非并表口径计算。

  6. 信贷资产五级分类情况

  截至2023年3月末,按贷款五级分类口径,公司后三类不良贷款总额为56.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单位:人民币千元

  ■

  (二)整体经营情况分析

  公司围绕“二二五五”战略,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客户导向、数智赋能,统筹推进“稳营收、稳质量,优结构、优管理,促投放、促产能”,着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2023年第一季度,公司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营业收入稳步提升,净利润增速较快,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资产质量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经营效益持续向好。2023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5%;实现利息净收入62.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1%;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42.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11%;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72%(未年化),较上年同期提高0.67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0.67元/股(未年化),较上年同期增长31.37%。

  资产负债平稳增长。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资产总额16,961.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2%,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16.42%;其中贷款总额7,503.4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86%,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19.02%,贷款总额占资产总额比例44.24%,较上年末提升0.80个百分点;负债总额15,931.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96%,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16.80%;存款总额10,033.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11%,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15.45%。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集团存续的各类理财产品余额3,495.15亿元。

  资产质量保持领先。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不良贷款率0.76%,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71.54%,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52.20%。2023年一季度,公司累计核销不良贷款1.33亿元,计提各类信用减值损失21.12亿元。期末公司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568.68%,较上年末提高3.58个百分点。

  (三)主要业务讨论与分析

  公司金融提升服务质效。公司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推动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加大实体经济服务力度。报告期末,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监管口径)751.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95%,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34.97%;绿色贷款余额603.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83%,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27.84%。交易银行方面,“财资金引擎”强化“敏捷迭代+数智赋能”,打造财资管理平台全流程数字化运维体系;“贸易金引擎”积极完善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实体制造业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外汇金引擎”优化“跨境智+”一站式服务平台,持续提升核心产品组合服务能级与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投资银行方面,“债券金引擎”持续赋能业务发展,提升大债券综合运营与服务水平,期内承销各类债务融资工具612.41亿元,其中浙江省内银行间市场占有率保持第一。科创金融方面,“科创金引擎”推进科创企业成长评价模型运用,数智赋能客户分层经营,加快人才贷款“科易贷”提质上量,深化高校合作助力人才创业;“上市金引擎”进一步丰富产品覆盖场景,持续赋能优质实体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报告期内实现培育企业上市8家。

  零售金融深化客群经营。公司强化新“五位一体”零售战略,深化客户经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零售金融业务转型发展。财富管理业务方面,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优化调整产品谱系,持续升级客群打法,重点推进年终代发业务及客群经营,代发端业务发力强劲;围绕“获客活客”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私行客户经营;启动大众客群经营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大众客群品牌文化。截至报告期末,零售客户总资产(AUM)达4,902.2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5.42亿元;零售金融条线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989.1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5.12亿元,增幅9.65%。消费信贷业务方面,持续推进“巩固消费信贷”战略,加强渠道拓客经营,深入机构营销赋能。期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908.9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82亿元;零售金融条线贷款余额1,285.88亿元(不含信贷资产转出,期内信贷资产转出99.15亿元);零售金融条线贷款(含信用卡)不良贷款率0.38%,资产质量保持良好水平。

  小微金融坚持“抵押、信用、数据”。公司深化“明确客群、渠道建联、名单获取、策略制定、访客触达、运营转化”的小微营销新打法,持续夯实抵押基本盘,深化信用贷款延伸。期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192.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1%,较2022年一季度末同比增长23.24%。抵押方向主要围绕靶向名单、圈链客户、“四张清单”等客群,精准营销助力贷款投放,期末小微条线抵押贷款余额1,061.26亿元,较上年末新增75.78亿元,增幅7.69%。信用方向落实“晨星计划”,围绕“客户、产品、团队、风控、运营”五大方向,标准化、专营化、线上化推动信用贷款业务发展,积极推进台州信用小微模式复制,稳步提升信用贷款规模;期末普惠型小微信用贷款余额115.13亿元,较上年末新增9.62亿元,增幅9.12%。数据方向持续优化“云抵贷”“云小贷”两大业务平台,不断完善产品流程,提升客户体验;依托“蒲公英”营销平台,构建智慧营销中枢,融合线上、线下协同作业,助推业务发展;逐步提升“满天星”数据中台支撑能力,深入数据挖掘精准拓宽客户名单覆盖面;优化小微信贷管理平台,提升风险预警识别能力,强化业务风险把控。

  大资管业务聚焦客户与投研。投资业务方面,强化海内外宏观及债券研究,主动调整债券投资策略,准确把握市场波动脉搏,债券与基金投资收益大幅跑赢市场;期内成功获批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即期尝试做市资格,对客业务中收及客户数超序时完成经营目标。同业业务方面,加强市场研判能力,调整优化负债品种和期限,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同业客户精细化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价值连城平台客户一户一策,推动一站式综合化服务;持续优化迭代“金钥匙”客户管理平台和“杭E家”同业平台,提升同业客户数智化经营管理效能。托管业务方面,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深度挖掘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客户资金托管三大重点产品领域,启用“智运营”一体化运营管理平台,期末资产托管规模超1.32万亿元。杭银理财稳健经营,理财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一季度末理财产品余额3,495.15亿元。

  

  四、季度财务报表

  (一) 审计意见类型

  □适用√不适用

  (二) 财务报表

  合并资产负债表

  2023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合并资产负债表(续)

  2023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法定代表人:宋剑斌行长:虞利明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章建夫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

  母公司资产负债表

  2023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母公司资产负债表(续)

  2023年3月31日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法定代表人:宋剑斌行长:虞利明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章建夫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

  

  合并利润表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合并利润表(续)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法定代表人:宋剑斌行长:虞利明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章建夫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

  

  母公司利润表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母公司利润表(续)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法定代表人:宋剑斌行长:虞利明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章建夫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

  

  合并现金流量表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合并现金流量表(续)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法定代表人:宋剑斌行长:虞利明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章建夫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

  

  母公司现金流量表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母公司现金流量表(续)

  2023年1-3月

  编制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单位:人民币千元审计类型:未经审计

  ■

  法定代表人:宋剑斌行长:虞利明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章建夫会计机构负责人:韩晓茵

  特此公告。

  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2023年4月27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