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3年01月07日 星期六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资产负债两端发力
银行新年营销亮点多
● 本报记者 石诗语

  ● 本报记者 石诗语

  

  在徽商银行北京地区某网点内,气球装点的“开门红”专区十分亮眼,粮油、空气炸锅、洗衣液等各色礼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该行工作人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存款或购买特定产品达到一定金额可领取对应奖品。

  “开门红”活动是银行一年中较为重大的营销节点,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今年银行的“开门红”营销活动与往年略有不同。揽储方面,银行吸储需求出现分化,价格战偃旗息鼓;产品方面,大额存单发行较少,个人养老金、电子银行业务持续发力;信贷方面,个贷利率持续走低,投放压力略有缓解。

  中小银行钟爱揽储

  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在2023年“开门红”揽储大戏中,城商行、农商行等银行成为主角,多家中小银行在营业大厅内设置了“开门红”礼品专区,推出抽奖、送红包、赢福袋等活动。

  北京银行西城区某网点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我行办理信用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存款、买产品都可以参与抽奖活动,百分之百中奖。”网点内展出的礼品相当丰富,除粮油、牛奶等食品外,年味十足的春联套装、便携式手拉车、儿童积木也对投资者产生较大吸引力。

  相比之下,部分国有大行、股份行的揽储营销活动较为低调,但营销内容丰富,个人养老金业务、电子银行业务加入“开门红”活动行列。

  “没有推出储蓄相关活动,但开通养老金账户并缴存可以领取红包,并获得贺卡、纪念章等小礼品。”中国银行北京海淀区某支行理财经理说。

  而昔日作为揽储利器的大额存单产品,在部分国有银行并未上架。工商银行西城区某网点大堂经理李悦表示,大额存单已售罄,如果打算购买,需提前联系理财经理。

  价格战熄火

  在存款利率方面,银行一改往年价格战策略,整体利率水平较为均衡。记者统计发现,北京地区多数银行三年期定期利率为3%至3.3%,两年期定期利率维持在2.4%至2.65%,一年期定期利率一般为2%左右,并未因“开门红”揽储而过度上调。

  “3月底之前,购买三年期存款产品可享受3.25%的利率,是目前利率最高的定期产品,额度有限,后续是否再发还不能确定。”民生银行北京某支行员工告诉记者。

  北京银行上述理财经理说:“现在我行三年期定期产品利率最高能到3.25%,五年期银保类产品利率能到3.85%,‘开门红’期间只比平时提升5个基点。”

  中信银行北京地区某客户经理表示:“前几年‘开门红’的时候,存款利率能上浮30个至50个基点,当时不上调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而今年利率基本没有变化,其他银行也差不多。”

  工商银行零售业务相关负责人分析,“2022年7月以来,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我们的揽储压力相对较小,且目前利率整体处于下行区间,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不大,此外,银行要考虑适当控制资金成本,将存贷比维持在良好区间。”

  信贷投放持续加码

  银行信贷“开门红”营销工作,主要围绕刺激内需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两方面展开。

  零售业务方面,多家银行展开消费贷利率优惠活动。农业银行北京某支行个贷经理告诉记者,该行网捷贷年化利率最低降至3.65%,满足一定条件的白名单客户均可以申请。

  招商银行“闪电贷”也给出优惠利率。“符合活动条件的客户,可获得3张利率折扣券,分别在2023年1月、2月和3月使用,折后年利率最低可达到3.7%。”一位招行个贷经理表示,“相较上年同期,利率降低近200个基点,2022年一季度闪电贷利率约为5.75%。”

  部分区域性银行也加大消费贷让利力度。柳州银行表示,个人消费贷款“开门红”产品薪金贷、金e贷等利率最低至3.7%。

  对公业务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银行“开门红”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家银行表示,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信贷、房地产等领域是年初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向。

  “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是我们重点争取的对象,根据‘开门红’活动给出的优惠条件,普惠金融贷款利率在现有利率基础上可下调35个至50个基点。”某股份行公司业务经理告诉记者。

  在“开门红”业务进展方面,某农商行信贷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行‘开门红’工作在2022年11月就已启动,多数贷款项目在去年年底完成授信审批等流程,2023年1月就可陆续放款。一季度是银行信贷投放密集期,一方面年初额度比较充足;另一方面,尽早完成投放计划,加快收益落地,方便调整和安排后续各项存贷工作。”

  农业银行北京某支行公司业务经理称,1月基本能完成一季度信贷投放工作的七成,2023年开年以来,咨询开户及贷款业务的企业数量,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