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财经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首页 | 电子报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活水”汇聚 润泽科技创新之花

  (上接A01版)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

  中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日前表示,要助力中国经济实现技术、产业、资金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帮助市场主体更高水平、更安全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适应中国经济从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技术驱动的深刻转型。

  在中信银行公司银行部总经理常戈看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不断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以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科创企业具有成长快、潜力大等特点,已逐步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是银行“顺时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金融力量迭代升级

  令人欣喜的是,赋能创新发展,金融力量也在持续创新、迭代升级。

  5月20日,带着共同的“标签”,两个债券新品种分别在交易所和银行间债券市场落地——当天,沪深交易所双双发布科创债指引,宣告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正式问世。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将科创类融资产品工具箱升级为科创票据。

  新品种掷地有声。科创债政策落地后,国投集团、三峡集团、广州港股份、华鲁控股、江苏永钢等首批科创债在上交所成功发行,合计发行146亿元。记者从交易所了解到,今年以来,上交所已累计发行16只科创债,规模合计282亿元。深交所方面,科创债指引发布当天,鲲鹏资本即在深交所发行10亿元科创债。此外,5月下旬以来,华光环保、三一集团、巨化集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正泰集团等一批企业纷纷“尝鲜”,完成首批科创票据发行。 

  不少市场人士注意到,首批科创债项目大部分贴有“双重标签”,例如,三峡集团发行的绿色科创债、广州港股份发行的科技创新“一带一路”债券、华鲁控股发行的科技创新低碳转型债券、江苏永钢发行的碳中和科创债。“不难看出,科技创新能够驱动低碳转型、‘一带一路’、数字经济联动发展。”一位机构人士评价称。 

  首批项目科创票据则更加凸显“硬科技”的特征,发行主体多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巨化集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正泰集团等发行人是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部门认定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三一重工则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支持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巨化集团科创票据主承销商农业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杨军认为,更多的实体企业将依托发行科创票据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更多的投资资金将通过科创票据直达科创领域,形成良性循环,为助推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支持科技创新,权益市场正加快发力、立体发力,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即是代表性动作之一。Wind数据显示,从开板至今,共有426家企业登陆科创板,IPO募资规模达6000多亿元。

  力挺科技创新的,还有创业板、北交所……业内人士介绍,伴随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资本市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的枢纽作用明显增强。近年来,在关键性制度创新撬动下,支持科技创新的导向愈加清晰,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为新经济集聚地、科技企业理想上市地。

  凝聚多方合力

  众人拾柴火焰高。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少不了信贷助力。近年来,信贷领域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近期,再贷款工具箱再次创新——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科技创新再贷款总额度为2000亿元,利率为1.75%,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向企业发放贷款后,央行按季对符合要求的贷款期限6个月及以上的科技企业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 

  科技创新再贷款设立后,多家金融机构表示将积极用好这项新工具,为科技创新企业添柴加火。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部负责人表示,国开行将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重点加大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龙头企业及产业链关键配套企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

  记者还注意到,杭州市等多地近日明确提出,积极争取科技创新再贷款,加快科技型企业奖补政策兑现进度。 

  “今后几年科研技术贷款仍有望保持20%以上较高增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科技创新再贷款将进一步激发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科技企业信贷需求。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定向支持的政策信号仍在持续释放。人民银行日前印发的《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指出,各金融机构要持续增加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领域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支持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也强调,围绕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王志刚在前述发布会上表示。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业内人士预期,科技创新与金融的有效融合,将化作和煦春风,促成金融与科技双向驱动,带来繁花似锦,让创新发展的大道越走越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
满意度:
综合得分: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证 14014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0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